本卷记公元371-375凡五年事
一、桓温废帝
桓温作为东晋的权臣,久怀异志,北伐前燕失败,声望受挫,急需通过其他手段来恢复和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便希望通过废立皇帝来树立自己的威望,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
桓温为了废黜皇帝司马奕,造谣说司马奕有痿疾,不能生育,并诬陷后宫美人与皇帝宠臣私通,所生三子将冒充皇子建储为王。这一谣言为桓温废帝提供了“合理”的借口。
同时,桓温在准备废帝时,与参军郗超进行了密谋。公元371年,桓温驻扎在白石时,上奏褚太后,请求废黜司马奕,改立会稽王司马昱。褚太后同意后,桓温召集百官于朝堂,商议废立之事。
在废帝仪式上,尚书左仆射王彪之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命人取来《汉书·霍光传》,参考废海昏侯旧事,使礼节仪制得以很快制定。司马昱在朝堂更换服装,戴平顶头巾,穿单衣,面朝东方流涕,叩拜接受印玺绶带,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咸安。
桓温通过废立皇帝,桓温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威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在桓温废帝之后,东晋朝廷的权力格局进一步失衡,桓温的权势达到巅峰,他实际上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这种权力的集中,不仅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威信,也引发了其他权臣的不满与反抗,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桓温废帝事件加速了东晋王朝的衰落。桓温的专权行为使得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桓温的家族成员逐渐在朝中占据重要职务,形成了以桓家为核心的权力网络,这种家族政治的现象使得东晋的政治生态愈发复杂。
桓温在废帝后还曾试图进一步篡夺皇位,但最终未能得逞。在桓温之后,东晋朝廷虽然几经努力试图挽回局势,但终究未能逃脱权臣篡位的命运。最终,桓温之子桓玄趁机大肆扩张势力,篡位成功,为东晋的最终覆灭撞响了第一声丧钟。
二、成语典故“入幕之宾”
“入幕之宾”典故讲的是东晋时期,大将军桓温居功自傲,图谋篡位,他拉拢郗超等人作为自己的亲信和幕僚。在召见敌对派谢安时,桓温让郗超躲在幕后偷听。然而,一阵风把幕帐吹开,暴露了郗超。谢安风趣地称他为“入幕之宾”,这句话中的“幕”既可以指郗超藏身的帘帐,也可以指他所任的“参军”官职,即幕僚、幕职。因为帷幕之内是居室私密之处,能进入帷幕中的宾客自然与主人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后来人们就用“入幕之宾”来指心腹、死党或者参与机密的人。
今天来看,“入幕之宾”这个成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况。
三、“犬羊相聚,何敢比拟天朝”
在《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中,前秦王苻坚俘获了梓潼太守周虓(xiāo),苻坚惜其才,想任命周虓为尚书郎,周虓说:" 我蒙受晋朝厚恩,失节于此,虽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郎官乎?"拒绝就任。且每次见苻坚,周虓就叉腿而坐,称苻坚为氐贼。有一次正当正月初一的朝会,仪卫甚盛。苻坚问周虓:“晋朝正月初一的朝会与此比怎么样?”周虓捋起袖子厉声道:“犬羊相聚,哪能和天朝相比!”前秦左右人欲杀之,被苻坚制止,反而对周虓更加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