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记公元369-370凡二年事
一、桓温第三次北伐
公元369年,东晋内部权力斗争愈演愈烈,而前燕政权在中原地区日益强大,对东晋构成了严重威胁,桓温为了提升个人威望和巩固自身地位,打着收复失地并抵御前燕的进攻,决定再次北伐。
初期,桓温率领五万步骑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一路势如破竹,攻克了湖陆等地,并俘获了前燕守将慕容忠。前燕国主慕容暐得知消息后,急令慕容厉统领两万兵马迎战,但在黄墟一战中,慕容厉全军覆没。桓温继续长驱直入,连克数城,逼近前燕都城邺城。此时,前燕上下一片惊慌,甚至计划撤往龙城。
然而,桓温的粮草逐渐告罄,被迫暂缓攻势。他试图通过开凿水路等方式解决粮食问题,但未能成功。最终,因粮道断绝,桓温不得不撤军。在撤军途中,却遭遇了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的伏击,晋军大败,死伤三万余人。此外,前秦援军也趁势出击,再次重创桓温部队。
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以惨败告终,不仅未能收复失地,反而损失了大量兵力。尤其是三次北伐的接连失败使桓温在战场上的声望一落千丈,其政治地位也受到冲击。然而,他借助战后的权力积累,获得了徐、豫两地的实际控制权,为后来掌控建康政局奠定基础。
二、梁琛不辱使命
梁琛在前燕主慕容暐时担任大鸿胪,并作为使者出使前秦,尽管在前秦遇到了一些困境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仅维护了前燕的国格和尊严,也展现了他个人的高尚品格和坚定立场,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赞赏。
梁琛到达长安时,秦国天王苻坚正在万年打猎,他便要把梁琛叫到这里见面。梁琛说:“秦国的使者到了燕国,燕国的君君臣臣都穿好朝服,备好礼仪,打扫好干净宫庭,然后才敢会见。如今秦王要在郊野会见燕国的使臣,我不敢听命。
尚书郎辛劲劝梁琛道:“宾客入境后,应该客随主便才好,你怎么能决定别国的礼仪呢!况且天子称为乘舆,所到的地方叫行在所,哪里有固定的居所呢!再有,《春秋》当中也有路途相遇的礼节,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梁琛曰:“礼,不期而见曰遇;盖因事权行,其礼简略,岂平居容与之所为哉!客使单行,诚势屈于主人;然苟不以礼,亦不敢从也。”即根据礼制,事先没有约定而偶然相见称为"遇"。因为这是顺便行事,所以礼节简略,难道是平常闲居在家时所应该遵奉的吗!使者虽然只身单行,威势确实低于主人,但是假若不以礼相待,我也不敢从命。最终,苻坚为梁琛安排行宫,并命众多官员陪同会见。
梁琛的堂兄梁奕在前秦担任尚书郎,苻坚让梁奕负责招待梁琛,并希望梁琛能住在梁奕的馆舍。但梁琛拒绝了这一安排,他引用了诸葛瑾出使蜀汉时不与弟弟诸葛亮私下面见的故事,坚持住在正式的馆舍中。
苻坚让太子与梁琛相见,并希望梁琛能对太子行拜见之礼。但梁琛认为,天子的儿子应等同于普通士人,且作为外国的使臣,不应向邻国的太子行拜见之礼。最终,梁琛并未向太子下拜。
三、死前预言了淝水之战的失败,比肩诸葛亮的前秦宰相:王猛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王猛出生时,后赵政权已席卷中原,兵锋南向,与东晋夹淮水对峙。王猛在幼年时代随家人颠沛流离,辗转来到魏郡(今河北省魏县)定居。
王猛幼年家贫如洗,为了养家糊口,王猛年纪轻轻便以贩卖畚箕为业。传说,有一回,王猛远到洛阳卖货,碰到一个要出高价买畚箕的人,那人说是身上没带钱,请王猛跟他到家里拿钱。王猛跟着那人走,结果走进深山,被带到一位须发皓然、侍者环立的老翁面前。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连忙说:“王公,您怎么好拜我呀!”于是,老翁给了王猛十倍于常价的买畚箕钱,并派人送行。王猛出山回头细看,才认出原来是中岳嵩山。
长大后的王猛瑰姿俊伟,博学多识,善于谋略和用兵。于在兵荒马乱中,观风云变幻。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特别是军事科学知识。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曾经出游后赵国都邺城,达官贵人们瞧不起他,唯独一个“有知人之鉴”的徐统“见而奇之”。徐统在后赵时官至侍中,召请他为功曹。王猛遁而不应,隐居于西岳华山,期待明主的出现,静候风云之变而后动。
寿光年间,王猛成为前秦尚书吕婆楼的幕僚,后被吕婆楼推荐给东海王苻坚,二人一见如故,成为苻坚的股肱大臣。王猛鞠躬尽瘁,综合儒法,选拔廉明,励精图治。关爱黎元,恩泽贫困,深受北方百姓的爱戴。政治上,抵制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军事上,军纪严明,麾下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平定五公之乱,俘虏陇西军阀李俨,攻灭前燕。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实现田畴开辟,仓库充实。执政期间,北方呈现小康景象。
王猛享年五十一岁病死,前秦朝廷追赠侍中,丞相等官职皆如故,葬礼规格依照西汉大将军霍光规格。王猛的子孙后代显贵二百多年,一直延续到唐朝。唐朝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苻秦丞相王猛”。北宋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仍有“苻秦丞相王猛”。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猛亦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