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新疆各地考察调研,在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调研时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念兹在兹,先后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部署。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成为今天我们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共创未来的精神力量源泉。”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但也要看到,受社会发展多重因素影响,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各级各地将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作为新时代重要的历史使命,把非遗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守正创新,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非遗文化历经千年岁月洗礼,无不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挖掘和培养更多热爱传统文化、擅长设计、懂得经营的人走进“非遗”,让藏于深山、失落乡野的非遗文化重新“融”入日常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丰富宣传,让非遗文化“热起来”。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现代社会人们接触和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传承与创新,让非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互动与共鸣,让非遗文化在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近年来,“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非遗从田野巷陌中“飞入寻常百姓家”,各级各地更要深度挖掘“非遗”背后的人文历史、发展故事和工匠精神,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宣传,用好网络直播、短视频、VR等新媒体手段,传播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不断引导人民群众当好非遗的爱好者、守护者、传承者。
持续发展,让非遗文化“富起来”。非遗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与现代工业制造业生产不同,每一件“非遗”产品都融入了手工艺人的思考和心血,需要手工艺人日积月累地精雕细琢,这就决定了非遗工艺品面临着利润微薄、经营困难的尴尬局面。再美的蝴蝶标本,也不如翩翩起舞的蝴蝶美。因此,各级各地要加大对“非遗产业”的扶持力度,探索“党建+”经济发展模式,建立“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等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非遗产品工坊工厂,延伸开发刺绣、织锦、竹编等特色非遗产品和文创产品,让非遗从“遗产”变“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