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
☞“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这是诸多国家发展的通则。
*课程改革也是同样,是危机引发了改革。“应试教育”使得我们的课堂异化、学校异化、人格异化,说的彻底一点,教育的使命和魅力荡然无存。
☞当前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三个瓶颈
* 高考制度滞后——中国的教育人口极其,庞大加上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如果缺乏对于指导性的、具体的操作规范的研究,那么,学科教学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将难以推进。
* 教育立法滞后--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教育乱收费的根源,现行的所谓“义务教育”实践水分太大。
* 教师研究滞后——我国缺乏教师研究的积累,如何帮助教师转换角色,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我们需要清晰地向整个社会传递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是既定方针不可动摇,课程改革要进行到底,倒退没有出路。
第二节 新课程是旨在促进每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而不是“教化”和“训练”
☞教育,应当是汲取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第八次课程改革区别于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分水岭就是从课程总体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
【感悟】新课程的宗旨是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全成长,是以学生为中心。我觉得这一点更为人性,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吧展学生个性,让他们拥有知识和经验。要让他们注重实践活动。
☞这次课程改革力图实现三大转型
* 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
* 课程范式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到“社会建构中心课程”的转型
* 教学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
☞这种改革是全方位的,许多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急于求成,需要稳步推进。
【感悟】我认为课程的改革是一个整体的问题,我们需要整体的,全局的思考,我们不应该只采取个人的批评,而不注重全面的考虑,同时师范大学也应该关注中小学课程的改革。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那教育大学它旨在培养实践性知识的教师。所以说,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新的教师培训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发展缺乏资金、人员、技术,但更缺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课程规划
* 我们珍贵的是要符合时代的潮流,不是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国情是人造的,是可以改变的。国情要适合真理,而不是真理要适合国情。
*中国最大的教育现实就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然而“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更不等于“削高填谷”。发展是硬道理!西部地区的教育不能永远落后,不能被“唯条件论”牵着鼻子走。我们真是要通过课程改革来推进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
☞基础理论
* 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知识的生成并不是单纯个人的世界,而是通过彼此之间心灵的交互作用建构的。
* 人的学习不应当是封闭于个人主义的操作过程,而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实践过程。
* 后现代主义批评归根结底只会促进而不会阻碍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课堂教学
* “传递中心教学”是尽量把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时间和空间均质化,强调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系统化的控制。
* “探究中心教学”是把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时间和空间多元化、多层化,在课堂中实现多样的个性的交响。
* “教学觉醒”意味着教学主体的回归,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且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
【感悟】课程改革的前提是变革思维方式重建话语系统。我认为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因为课堂教学是整个新课程的最主要的内容。
第四节 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准备和配套经费的支撑。
☞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国家规模的课程改革,倘若没有相应的舆论准备,没有新一轮强有力的概念重建运动,没有必要的配套经费的支撑,那是不可想象的。
☞这次课程改革为新的课程教学的创造提供了契机。在当今时代,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归根结底在于使得学生“学会关心,发展智慧”。
☞美国教育哲学家诺丁斯指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以关心为核心的道德人生应该成为教育的主要追求。”
☞课程改革既然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运动,就要求我们不仅需要强劲的专业话语的声音,也需要有一个积极推进新课程实施的社会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