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里马尔奇奥共餐》: 讽刺文学
罗马唯物质的现实心态,从《与特里马尔奇奥共餐》可以一览无遗。尼禄当政年间,罗马社会物欲高涨,心灵之萎靡已见端倪,《与特里马尔奇奥共餐》以嘲讽的笔法描写虚荣当道而知识贫乏的暴发户的排场,他们的大脑只有在金钱和产业的天平上才有作用可言。
这一部讽刺作品妙笔生花,又言之有物。书中人一个个都只为眼前生计,他们尽情享受物欲,美食入口,津津有味,却也深知这种日子无法持久,“我们来怀念活着的人”是他们的口头禅,逝去的人偏偏盘踞在他们的脑海里。特里马尔奇奥那一票人都是等而下的伊壁鸠鲁学派的忠实信徒,只知享乐,不知快乐之道在于修身养性,所以纵情物欲,期能忘却死亡的威胁。
然而宴会进行如仪之际,死亡的念头逐渐浮现,最后一个加入的是承办殡葬的业者哈比纳斯,他入席时正逢特里马尔奇奥借酒装疯,感伤涕零,一面展示自己的寿衣,一面宣读自拟的墓志铭。早先华灯初上,特里马尔奇奥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西比尔说“恨不得我死了算了”,到了夜深人静,他终于演出自己的葬礼。涂油、穿寿衣、奠酒、奏乐一应俱全,特里马尔奇奥和他的同路人一样,既无法否认也无法理解死亡这件事实,只有任凭伙伴眼睁睁的看着死亡在主人空洞的心灵耀武扬威。
基督教
在《浮尘解颐录》现行的可怜虫固然有之,但也有人不为物欲所惑,对这些眼光看得比较深远的罗马人而言,旧有的宗教无法提供他们心灵的慰藉或精神的寄托,因为那一套信仰早已水乳交融,化入独立城邦体系,一时难以满足世界公民的渴求。
此时自东西传的新宗教却突破国族与阶级的界限,以全体人类为诉求的对象,这些新宗教包括埃及人对母神伊西丝的崇拜、波斯人对光明神密特拉的崇拜以及基督徒对希伯来先知耶稣基督的崇拜,其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是基督信仰。在秘密传教的过程中,两度遭到罗马当局大规模的迫害,第1次是在1世纪尼禄当政时,另一次是在20世纪奥勒留当政时。然而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在罗马世界成为独尊的信仰的正是基督教。
3、4世纪时,帝国不堪北方蛮族部落连年不断的侵扰而逐渐解体,以罗马为枢纽的基督教会适时发挥扶危定倾的作用,大批吸纳新进定居帝国境内的异教徒。
拉丁与希腊文学也因此得以大量保存,使得欧洲中世纪和随后的文艺复兴能够在坚实的根基上创造艺术与文学的伟业。
早期的基督徒因拒绝崇拜罗马皇帝而遭迫害,313年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解除禁令,基督教终于成为合法的宗教,392年狄奥多西承认基督教为国教,并严禁异教信仰。
基督教最早的文献是《新约》四福音书,记载的是耶稣生平与教诲,其教义的神学与哲学理论基础则是由圣奥古斯丁奠定的。
《新曰》拿撒勒人耶稣
耶稣诞生于巴勒斯坦南部的罗马帝国行省犹大山地境内,此时奥古诗都已届晚年。他的父亲约瑟是个木匠,巴勒斯坦北部的拿萨勒人,母亲是玛利亚,他本人则兼具结束旧传统与开创新传统双重身份。
他是希伯来的最后一位先知,却与其他先知截然不同,他至诚天命把神启传布到巴勒斯坦以外的地区,他在现世的生命十分短暂,33岁左右就断送在十字架上,极刑受难。此一事件是上古世界三大文明发展轨迹的证明: 一位希伯来先知,由罗马总督执刑,其生平教诲则以希腊文载录。这些文献又经增补,构成我们所知道的《新曰》。最早流通于罗马帝国东半部使用希腊语的地区,译成拉丁文之后,传入帝国西半部,教会奉其为圣典。教会成立之初遭到罗马当局迫害,后来却与帝国政权和平共治,罗马帝国崩溃,教会屹立不倒,迄今仍是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堡垒。
基督的教诲具有革命性,这不仅是就希腊罗马的观感而言,从希伯来的宗教传统来看也一样。犹太教的上帝全知全能,又正意无边,不具备人的属性,基督教扩大希伯来人的宗教观念,视上帝为大慈大悲,缓和了无情的天理。希腊与罗马的宗教是外烁的,右眼可见,举凡一切社会上的制式教规或行为仪式都包括在内。基督教这是内心的,是属灵的,其重点在于个人心理与上帝的关系。在基督徒所尊崇的创世主面前,所有人类的立足点一律平等,这个观念与上古世界所依赖的奴隶制度背道而驰。
基督,一如他的先知前辈,在同胞间无以立足,他受难于十字架上,然后又复活,为他的信徒以及未来皈依的人提供了刻骨铭心的教育象征: 上帝之子,以凡人之身受难,为人类赎罪,这是上帝慈悲为怀最崇高的表现,使徒保罗传道的主旨皆是此一观念。他走出犹太社区深入异族地区,在一世纪中叶促成基督信仰,由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运动,教诲蓬勃遍及小亚西亚、希腊乃至于罗马。保罗的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 此生此世无常必朽,来生复活确有其事。因为人事腐败必须加以净化,人生无常必须饰以永恒。在这个和平与进步因稳固的罗马统治而得以确保的新时代,世俗的物质观虽然大行其道,但是对于那些接受保罗的见识的人来说,一切讲究功利的物质世界再也不值得珍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