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啃几本理论性的文学书,但是每次都是得过且过。最近在简书每天日更逼着自己写读书笔记,倒是坚持了很久。完成了《小说写作教程》和《谈美》,接下来准备读这本大部头的《西方文学史》,又买了两大本《西方哲学史》。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来,不过从这种读书方式,倒觉出一点乐趣来,在单位没事的时候也可以读。
遂感慨书非写读书笔记逼着自己日更不读也。
我一般先通阅一遍,画一画重点,不懂的地方就百度一下,然后用讯飞语记读一遍变成字,正好可以练一下朗读,我平翘舌分不大清,很多地方需要修改,现在好多了,不过修改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最后在发简书时再读一遍,用黑体字标出重点。这样就保证这段内容看过三遍了,加深了记忆。
而笔记的内容大部分是原著,懒人只能借着这种办法逼自己学习,治疗懒惰。嘻嘻!好在简书在这点上非常宽容,这也是大家比较喜欢简书的原因吧。
《西方文学史》
西洋文明发端于埃及与巴比伦。这两个古文明以农业为基础,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法老建造巍峨壮丽的神殿与金字塔时,就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记录政事和宗教信仰,巴比伦也以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记录他们的法律。上述文明古国相聚没落之后,希伯来、希腊、罗马代之而起,历经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一脉相承以迄于今。这三个新兴的古文明所产生的文学对于后世之影响,举凡现代西方制度、心态、思想等皆有蛛丝马迹可循。本书首章介绍的是西方上古世界影响后代最为深远的地中海盆地的文学经典,范围涵盖1200年的历史,大约始至公元前8世纪左右,止于公元4世纪。
这些文学作品以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三种文字写就,使用这三种语文的民族,各自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创造文明,然而地中海地区无论是经济或政治的发展,均浑然一体,这些文明由接触而水乳交融,因此产生的独特心态即为后世西方思想之所本。此一各自发展、互相影响,终至于融合无间的过程,可由本章所介绍的次序见出端倪。在最后一节三大文明殊途同归,汇聚在圣奥古斯丁(基督教主教,圣师,神学家,著上帝之家和忏悔录等书)身上:他兼具希腊人对知识的珍藏与好奇,罗马人一丝不苟、中规中矩的社会观,以及希伯来人认为人类力有未逮,上帝无量正意的宗教观。
希伯来
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从事游牧的希伯来人,定居于迦南,迄今称之巴勒斯坦,为了度过灾荒,他们逃往埃及,却沦为奴隶达400余年。至公元前约1250年希伯来人在摩西领导之下,逃出埃及,重返迦南。从此与迦南人展开领土争夺战,并逐渐达成共识,以以色列称呼自己的民族。公元前11世纪,以色列联合王国締见,大卫王与所罗门王两位明君经营有成,国事日上。所罗门逝世后,王国分裂为二,内忧引来外患,北王国以色列先遭灭亡,南王国犹大则在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沦陷后,集体被放逐到巴比伦。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大帝征服巴比伦,始获释返乡。这一段流放时期是希伯来人宗教思想的形成期,虽然在这之前他们早已受到中东其他民族的文化影响,集体做阶下囚的惨痛经验,使得他们的民族意识与宗教情感更加凝聚,与当地人浑然有别,犹太人这个称呼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的,他们规范家园后着手重建圣殿,并编撰《旧约》的首五卷,即《摩西五经》,犹太教传统上称为《律法书》。
公元前四世纪末,亚力山大并吞巴勒斯坦,以色列人虽奋勇抵抗,还是难挡当时遍及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希腊化运动”,公元前63年,罗马将领占领耶路撒冷,巴勒斯坦的统治权再度易主,为了压制教民的反抗活动,罗马军团于公元70年展开大屠S,并大肆掠夺耶路撒冷,犹太人的称呼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普遍流行。第二次大规模的抗暴事件又招弭平,犹太人即巴比伦之囚再度被逐离故土家园,成为“飘零犹太人”。他们散居大城市没有祖国,全赖共同的民族情感、宗教信仰与文化背景维系向心力于不坠。这一飘零将近2000年,直到1948年,以色列共和国建立。
旧约
希伯来人的文献显示他们非属兵韬武略的民族,他们从畜牧部落发展成统一的王国,定都于耶路撒冷。在这一段独立的时期,西伯来的文治武功乏善可陈。其后迭遭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外族统治,历经一段争自由而不可得的惨痛历史。他们传世的不是绘画,我雕刻也不是戏剧或史诗而是一部宗教文学《旧约》。这一部文学选集的成熟年代大约在公元前8至公元前2世纪,字里行间充斥圣灵权威与宇宙一统的观念,与周遭各民族的宗教观大相径庭,西方人承袭此一观念,习以为常,殊不知《旧约》出现在当时,犹如石破天惊,竟是西伯来人与其他民族格格不入,水火难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