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华夏文明的探源一直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文明断代、探源工程虽然进行了很久,却一直未能得到广泛认同,其中存在根本性原因。
考古原本是历史学和现代考古学两门学科的结合,以取得最佳结果:
- 历史学关注前人的“记录”知识;
- 考古学通过科学方法找到遗迹、遗物,并进行详细科学记录;
- 现代科技考古被纳入考古学范畴,提供科学标准,为考古学提供界定。
现代考古学发展为“事实”+“科学”建制学科,得到广泛认可。历史学逐渐被边缘化,导致“历史裁定”逐渐偏向于现代考古学。
然而,现代考古学的“历史裁定”存在两个致命缺点:
1. 学科建制时间短,学者侧重于找事实,对前人记录的知识研究存在不足。
2. 过于强调“科技考古界定”,如将“测年”作为考古的固定模式标准。
尽管现代考古学看似“准确无误”又“完美无缺”,却最终难以取得满意的考古结果。以三星堆遗址考古为例:
1. 考古学找到了“遗址”作为事实。
2. 考古学的科技考古确定其年代为“商中晚期”。
然而,“商中晚期”的结果与历史出现“脱环”现象,历史学无法找到符合青铜大立人的记录。青铜大立人被重新解读为青铜大立人、大巫师、部落首领、政神领袖等,是“古史重塑”的结果。
现代考古学的独立发展导致“见物不见人”或“千人万物”现象,使得人物和物品难以在考古学的数值范围内与历史记录相吻合。
文明探源一直无法前进,因为历史学无法在考古学给出的“时间框架”内,结合遗迹、遗物找到与之吻合的前人记录。现代考古学虽有“事实”和“时间框架”,却无法独自推进与之吻合的历史,致使无法证明文明起源。
最终,双方都未能找到与遗迹、遗物完美匹配的人类历史,无法取得文明起源的实质性证明。
如青铜大立人可以进行的历史还原:
1. 头戴木棉花冠,代表尧帝王冠中的植物图腾表达。
2. 站在两层方墩上,表示“创世土方”和帝尧王天下。
3. 祀天服上有各种纹饰,刻画上古帝王的图腾标志。
4. 尧帝的特征包括眉如八字、忧劳瘦臞、形若腊,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长立人相符。
5. 传说中的武神,上射十日,武神战将的特征在青铜立人的形象及手臂塑造中体现。
然而,这一历史还原仍面临青铜大立人所处时期的“商中晚期”无法与历史记录相吻合的问题。
论述:
本文中详细解析了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的各个方面特征,包括花冠、方墩、祀天服等,与尧帝的传说相一致。对于文明探源的问题,也提出了现代考古学的一些局限性:
1. 现代考古学在找到实物的同时,无法与前人的历史记录充分结合,导致历史学逐渐被边缘化。
2. 虽然现代考古学提供了“事实”和“科学”的界定,但由于时间较短,学者过于侧重于找事实,而在研究前人记录上存在不足。
3. 现代考古学的“历史裁定”主要依赖于科技考古界定,例如测年作为考古固定的模式标准。
4. 文章最后指出现代考古学的“见物不见人”现象,使得考古学所给出的结果难以与历史记录相吻合,最终无法取信于世人。
总的来说,文明探源一步不前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结合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考古结果难以与前人的历史记录相匹配。
商中晚期的坑遗址的遗存与同时期的历史记录严重不符,商中晚期找不出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