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收麦时,还记得人力收麦吗?回忆一下过去的收麦时节,竟然感动的不能自抑……布谷鸟的清脆的叫声“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预报着收割季节的到来……
到处是一片金黄色待收割的麦浪和地里面人们忙碌的身影,每当这个季节很多身在外地打工的的游子们总会义无反顾的回到自己的老家,去收麦子,其实只是为了心中的一份对家人,对家乡的思念,踏上好久没有回到老家的土地,看一看自己曾经生活的地方,顿时会让我们的心感觉到更温暖。
身为八零后的我自然是非常熟悉麦收的所有程序和环节。那时候,人们挥舞镰刀
一镰一镰地割,进度慢如蜗牛,我家七口人,十亩麦子。从收割到颗粒归仓,至少需要半个多月。
早上二三点起床,爸爸已经磨好了镰刀,准备好了牛车,妈妈准备好了一大笼蒸馍和调好的蒜汁――蘸着吃馍。吃的饱饱的,开始出发!其实爸爸妈妈独自劳作,特别辛苦,留我在家看护弟弟妹妹,我八九岁的时候,自高奋勇说“妈,让我去地帮忙吧。”到了地里,我努力不让镰刀割到脚,其实因为力量薄弱,帮不到多少忙。夜里爸爸轻轻对妈妈说“今天收割特别快,因为咱孩子这么小,干啥都那么带劲儿,也会帮忙了……”,我在被窝里听到这句话就哭了,也就是因为这句话,从此以后的麦收,无论我身处何地,都要赶到家为父母分忧。 艰难的割到中午,已经是大汗淋淋,疲惫不堪了,还要把麦子装到牛车上,用绳子绑好,这时候心想:终于可以稍稍休息一会儿了。到了家里,妈妈还要做饭,我却一头倒下,呼呼大睡――一个小时。农活特别赶,总是睡不够,就又随大人去地里重复劳作。夜间劳作凉爽,头被露水露得湿漉漉的,当太阳升到树梢,妈妈便匆匆回家做饭,喂牛,经过一夜的劳作,最辛苦的还是父母。一系列的家务做完,吃过早饭,便开始摊场。把割的麦秧用架子车拉到场里,男女合作装车,往场里运。车装好后,爸爸掌车把,套上牲口,妈妈赶着牛。路上人来车往络绛不绝,如途中牲口遭到惊吓或车装得不整齐,一不小心遇到一个坑,车子一闪,就会翻车。这是最闹心的事。有一次地头的路况不好,牛车翻了,把我摔得很远,那时候也就十来岁。
收好的麦子堆到了场里,开始用打麦机脱粒了。从下午一直打到早上七八点,我爸找不到孩子们了,原来太累了,我们姊妹几个都躺在潮湿的渠沟里睡着了。可是没有办法,劳作还得继续呀,父母虽然心疼我们,可还得一起协作干活。把脱粒后的秸秆堆成小山丘,叫麦秸垛,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最后,还要把麦秧用叉子抖净垛在一起,麦籽和麦糠拢成一堆趁起风时一锨一锨地扬出糠,这叫“扬场”。等场收拾停当已经是万家灯火了。
一般农村的孩子七八岁就能替大人分担这些家务了。吃过饭妈妈安顿好弟弟妹妹,开始磨镰,洗衣服,洗漱完毕夜深了,才算结束一天的生活,第二天、第三天周而复始,直到结束。
收麦期间有时会下几场雨,下雨就必须把割掉的麦秧垛起来,天晴再造场、扒垛、摊场都是很考验体力的气力活。下大雨不能下地了,人们会自我打趣地说,“大小下个雨,歇歇胳膊腿"。然后如果老天痛痛快快地下上一天,人们就痛痛快快地睡上一天,在那个物资困乏的年代,大人累得中午不起床做饭,孩子们在屋里玩,饿了就去吃个剩馒头。
大概到了两千年以后,家里陆陆续续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麦子,生产力的改进,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繁重的体力劳动,缩短了收麦播种时间,也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一座座三层小别墅平地而起,水泥路村村通,代替了泥泞的乡村小路。用镰刀割麦已成为历史。
如今的收麦已经变的非常轻松,半天的劳作就可以收割归仓了,社会在一日千里的发展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的收麦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