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 金句分享9

一旦认知上想通想透了,行动时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来支撑了。

如果没有养成早起的习惯,我肯定还处于那个熬夜成性、无精打采、忙忙碌碌、无所长进的状态,不敢想象5年或10年之后会成什么样子。

无须闹钟就能醒来的神奇体验以及出门散步享受静谧早晨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我宁愿再坚持看看也不愿轻易放弃。

难度匹配原则很重要,如果醒来后要直接面对寒冷的环境,我们肯定会因为痛苦感太强而放弃。

情绪脑追求舒适的意愿是很强烈的,但如果理智脑提前和它沟通好,行动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中的一句话: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但我建议你认真对待一下这件事(冥想),因为它会扎扎实实地影响你的生存质量与竞争力。

《暗时间》一书的作者刘未鹏所说: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人和人之间的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你能多开发一个小球的脑力,就多一点竞争力。

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这种集中注意力的冥想练习,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这意味着这种练习可以从物理上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因为一个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和大脑灰质厚度是影响人聪明程度的因素。

所以人们一旦在现实世界中受困受阻,就会不自觉地去虚拟世界体验舒适与自由,人类避难趋易的天性也正好有了出口。

开始冥想,时常练习,你就能渐渐走出情绪困境,成为一个凡事心气平和、稳若泰山的人。

对于那些过轻的小球,保持专注就能给它们加码,让它们稳定下来;对于那些过重的小球,你冥想时必须正视它们、接纳它们,否则你无法做到专注。一旦正视、接纳之后,那些隐性的压力也就不那么让你伤神了,这也是我一直倡导大家把心中的困惑写出来的原因,因为只要写出来,那些紧张、担忧、畏惧、害怕等情绪就会在清晰的观察下无处遁形,小球的重量自然会减轻。只要持续练习,脑中的小球就能保持最佳质量,既稳定,又可控,人们就能把注意力和情绪锁定在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下。

可见,冥想并不只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心灵修炼活动。当我们用知识去观察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这个看似虚无的技能正是我们的制胜之道。

习惯做“情绪决定”的人,凡事倾向于半途而废,而善于做“理智决定”的人则更容易让想法变成现实。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书籍是传承思想的最好介质,顶级的思想都能从书籍中找到,只要选书得当,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找到行业里顶级的思想。

每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次名人访谈,就是在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这可是无法轻易拥有的能量,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

不读书,只能想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读书、持续地读书、持续地读好书,则相当于和古今中外的顶级思想家处在一个朋友圈。

阅读改变命运,就是从改变我们的认知和选择开始的。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而认知能力极度依赖思考能力,可以说,思考能力是我们立足现代社会的根本竞争力。所以,目光长远的人都会主动、刻意地磨炼自己,尽力提高每天的思考密度。

(什么叫思考密度?

一个单词,读10遍,思考密度是0;

盖住解释,先考一下自己,思考密度是1;

然后继续追问:

有哪些同义词?

跟哪些单词能搭配?

有长得差不多的单词吗?

怎么造句?

那么思考密度就是5。

简单来说,思考密度就是一个知识点,你提问的数量,而绝大多数人思考密度极低,几乎为0。

如果我们在做一个决定过程中觉得很轻松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这可能意味着我们思考密度不够,做出的决定可能不是最优决定。

记得《教父》中一句话:一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年才看透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认知能力的本质是思考能力,思考能力的本质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是否透彻,是否能够快速抓住那20%的事物重点,从而去做成事情的80%。——)

那如何才能快速提高每天的思考密度,让自己在未来更具竞争力呢?

阅读!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维能随时与顶级的思想交锋,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度全面的理解,并与自己的实际充分关联,这种思维状态在平淡生活中是很少有的,但是只要拿起书本就可以马上拥有。我们每天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花在无意义的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就会越少,思维密度就会越来越大。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坚持高密度思考的人会与习惯低密度思考的人产生巨大的差距,这正是我们现在要仰望智者的原因。

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最好擦亮眼睛避免走进以下几个误区。

一 读书要先学会选书。初读者在选书的时候往往喜欢向厉害的人索要书单,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我认为更好的方式是先向自己提问:“什么是自己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读书之后若是能立即解决自己最迫切的现实问题,自己就能马上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与好处,这会激励我们继续读下去。

我们还要选那些阅读难度刚好让自己处在舒适区边缘的书,具体讲就是读起来有一点点难,但又能刚好读懂的书。

在初读的时候,一定要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尽可能匹配。

如果一本书选得好,那在读完它之后,通常你会有意愿继续读下去。另外,记得留心你认为好的书里面被作者多次提到的书,这些信息往往都是你继续发现好书的线索。

选书比读书本身更重要。书籍是精神食粮,我们“吃进”的东西会在我们身上表现出来,如果不分好坏见书就读,可能会“读出一身病”,这样读书还不如不读。所以选书的时候一定要警惕,肤浅的内容加上商业运作,这样的书反而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影响。多关注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书籍通常不会错。

二 阅读是为了改变。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

三 高阶读书法。对于阅读来说,跳出误区也只是刚好回到平地,如果还想继续进阶,我想下面这两个建议非常值得你关注。第一个是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第二个是读写不分家。如果你在阅读后还能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甚至将它们教授给他人,那这个知识将在你脑中变得非常牢固。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好的写作就是聊天,好的聊天也是写作。

而文学大家木心先生在谈及读书时是这样说的:“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这令我醍醐灌顶。没有抽象的概念和名词,寥寥数语、浅显易懂,却道尽了“刻意练习”的精髓。

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恰恰是学习的本质!因为人类只能通过已知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我们很难凭空去理解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而类比,正是连接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桥梁。

费曼技巧的另一个核心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点比“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更为关键和奇妙。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

好的写作肯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之物重新解释。尽管这样做比较难,尽管一开始肯定做得不好,但它必定能让你迈进深度学习的殿堂,飞速进步。

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因为“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而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

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那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往往也不错,比如自律能力、经济水平,包括身体条件都更好,也就是说,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

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

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运动不仅能使人身材更好、精神更佳,同时能增强大脑功能,提升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自制力,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让人创造更大的成就,获取更多资源。

专业的建议是心率保持在60%~80%之间,刚好处于身体的舒适区边缘,每天活动半小时,就能产生极好的效果。

让自己保持做有氧运动时有些气喘的状态。比如跑步时,保持足够快的速度直到有些气喘,持续1~2分钟,然后改为快走,调整呼吸,重复即可,这个活动量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达到。

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

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最终使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实现双重提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