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华与华强调: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随时回到原点思考。我们回到做品牌的初衷,做品牌要先弄清楚三个核心问题:①品牌为什么会存在、②究竟什么是品牌以及③如何构建品牌。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当你找到它的最终目的之后,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往往就会被取消,因为我们都没有服务于最终目的,都没有在原地思考,都还停留在中间环节。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做品牌的最终目的。”
今天再读这一节的时候,我发现之前自己仍然没有把这三个问题串起来想清楚。从企业端看,相比过去默默无闻的代工生意,「做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做品牌为了什么,怎么做品牌这件事的答案还不够清晰。我们真实地感受到知名品牌指名购买的优势,但这些所谓的「品牌力」是怎么做出来的,不知道。唯一清晰的是,做品牌是增强企业竞争壁垒、带来业绩增长的途径。
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第三个问题,即:如何构建品牌上,接着就是被具体的「营销传播」课题以及落地执行具体的细节困住,缺少对第一个问题品牌为什么会存在以及什么是品牌的思考。回到原点思考的益处是:当我们从原点审视后工序的时候,会发现有些营销传播动作是可以不做的,那么具体的落地执行细节的烦恼也就没了。这个现象用一句俗语来讲是:战术上的勤奋逃避战略上的懒惰。
华与华的理念不仅有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还有一杆子通到底的思想,即:没有创意,策略等于0,没有手艺策略等于0,没有执行一切等于0。不仅有战略,还有创意,还要有终端的执行能力。
华杉老师讲道:“前面我们用华与华理论体系中的品牌三大原理解释了第一个问题——品牌为什么会存在。”
复习一下前面学的,品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社会需要,需要品牌降低社会监督成本,因此是一种社会机制。为什么需要社会监督呢?社会通过监督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为什么要需要监督呢?因为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纰漏、会犯错、会出事故。出纰漏、犯错不要紧,因为这是正常现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这些错误和事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需要有人为犯错买单。通常是谁犯错谁买单,但我们经常看到跑路的企业,最终以找不到老板告终。因此,消费者为了降低自己是倒霉蛋的风险,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会非常谨慎,这无形中增长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决策变慢,进而也影响了消费周转的速度,钱花出去的速度慢了,也影响社会中钱流动的速度。
因此,为了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成本,品牌是推动信息对称,降低社会监督成本的有利武器,同时也是企业通过「创意」降低营销传播成本、降低获客成本的工具。品牌之所以存在,是一举三得的事情,消费者、社会、企业三方获利。
华杉老师讲道:“在说什么是品牌之前,我们还是先回到最原始的问题——品牌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涉及品牌的几个参与方,涉及我们跟顾客、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问我自身的目的,其实就是把我的产品卖出去。可能你觉得没有品牌也可以卖出去。但是我不仅要卖出去,还希望卖得多、卖得快、卖得贵。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卖得多呢?卖得多有两层意思:一是买的人多,二是重复购买。再往下分析,卖的多的现象还有什么?下一次还买这个,介绍别人买,你卖什么顾客都买。所以,虽然没有品牌东西也能卖出去,但要是希望顾客下一次,重复购买的时候能够找到我,就必须给顾客一个找到我的路径,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品牌。这就是品牌的目的。”
这里打消了我对“没有品牌东西也能卖出去”的疑问。没有品牌的东西确实能卖出去,但不持久,一是找不到复购的路径,二是无法向别人推荐,三给人的信任感比较低。
怎么让消费者记住我们?首先得有个名字,其次要知道品牌长什么样子,卖什么东西。起的名字越容易记,传播成本越低。品牌标志是帮助消费者快速记住名字的手段。
华杉老师讲道:“什么是品牌?《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品牌」这个词是这样解释的:品牌就是产品的牌子,特指著名产品的牌子。所以,华与华方法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产品的牌子,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这个牌子下面有哪些产品,就是品牌的产品结构。话语体系体系就是产品及产品结构的逻辑,是一套事业理论、价值标准、选择逻辑、购买理由、命名规则、词语和定义,是品牌的文本系统。”
品牌=产品的牌子,产品是企业有什么产品、涵盖哪些系列;牌子具象的理解是一块挂在门头上的招牌,招牌是个符号,招牌上印着门店的名字,这就构成了品牌最基础的三大要素。进而,还可以有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比如讲产品生产科学、品牌创立的主张、事业理论和企业文化等等。还可以丰富符号,有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随着企业的发展,产品结构也在丰富。
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中讲道:“绘制品牌三角形,是品牌一生的工作,因为品牌不断在丰富,在发展。在华与华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我们会为客户画出基本的品牌三角形,之后每一年的所有工作,都不断地从品牌三角形出发,再回到品牌三角形。”
画一个品牌三角形并没有结束,而是在每年的发展中,不断地丰富品牌三角形。这也是华与华的客户跟华与华持续合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