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有意思的一部作品,它分为虚构和非虚构两部分。说实话,它有点颠覆了我对小说的观念,我一直以为小说都是虚构的,没想到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全文分为A、B两个部分,A部分是虚构的,主要讲了周一忆年迈的父亲突然萌生了想要将名字改回年轻时的名字。如今他父亲的名字叫周文振,一个很文艺的名字,非常符合父亲曾经是语文老师这个身份。
而他年轻时的名字叫周大正,儿子周一忆劝他说,周文振比周大正好听多了,为什么要改?父亲的理由是,原来的名字是他的父亲,也就是周一忆的爷爷起的,改回爷爷起的名字将来去另一个城市见他才对得起他。
这个理由明显是有些牵强的,但父亲执意要改,他也没办法,只能去求助自己的好友刘一东。刘一东提醒他,改名不仅需要提供合理的理由,还会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户口本养老金老人证什么的一大堆都得跟着改,都这把年纪了,真不适合这么折腾。
听朋友这样说,周一忆只好用死去的母亲做借口,总算暂时安抚了父亲,父亲也放下了要改名的念头。然而,当父亲生了一场病之后,改名的念头又再度出现。
这一回,父亲以自己的日子无多为由,执意一定要改名,并且将他要改名的真实理由告诉了周一忆,原因竟是跟父亲年轻时的一场恋爱有关。周一忆听完父亲的诉说,终于同意帮他改名。
于是,他又再度求助好友刘一东,结果最后名字还是没办法改下来。周一忆毫无他法,最终只能接受刘一东的建议,给父亲办了张假的,成功蒙了过去。
这就是A部分的内容,只讲了父亲要改名的风波,至于父亲口中的那个恋爱的故事并没有交代,而是放到了B部分里去用作者的经历来解释。
B部分就是非虚构的,它主要讲述了作者如何创作了A部分的内容。原来,作者想要写的是一部关于一位退休老师的小说,而且故事的前面部分已经创作好了,因为一些事而耽搁了后面的创作。
没想到的是,他去看了一场电影后,才发现他小说的情节跟电影情节撞车了。所以,他只好放弃之前的创作,重新构思成A部分,然后通过B部分来加以阐述。
A部分里面的周文振在现实中也是姓周,是作者上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周老师年轻时曾谈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对象是一位体操队员。可惜当时因为两人身份的关系而导致分开,在只有书信联络的年代,两人的感情终究越走越远。
终于有一天,女友来信说已找到了新爱,周老师在伤心难过了很多年以后,才终于慢慢放下旧爱。之后,他在当地结婚生子,当了一名中学老师,过上了正常而平淡的日子。
直到因为学校里的一场露天电影,在电影播放前的《新闻简报》里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原来,他的前女友已经成了一名体操教练。此时,他埋在心底里多年的那份爱意又再度燃起了火花。
周老师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作者,他产生了要将周老师的爱情写成一部小说的念头。然而,因为事情一拖再拖,小说没写完,连周老师也因为年纪太大而去世了。
在送别了老师的最后一程之后,作者大概是因为好奇心,也可能想替已故的老师圆了心愿。于是,他透过熟人,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周老师心心念念的前女友,只可惜前女友也已经去世了。
他在觉得遗憾的同时,又因此而得知原来周老师的前女友一直未婚,而她的儿子也是收养来的。看到这里,答案已呼之欲出,当年前女友的分手信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大概,她是清楚自己和周老师根本没办法走到一起,所以为了让周老师死心才会那样说的吧。只是,她不知道的是,周老师的心里一直就没有忘记过她。
而A部分的父亲之所以要改回原来的名字,是因为怕将来在天堂里重遇当年的那个她时,她会记不起他,所以他想改回她熟悉的那个名字。这也是名字赋予一个人的意义。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那就是B部分的最后部分,也是小说的结尾。而结尾部分又是作者虚构的,本来他有机会和周老师前女友的养子见面的,但却临时改变了主意。
他独自一人去了友人介绍的咖啡馆,喝着咖啡,想象着老师的故事,最后写下了一段虚构的文字,写的是周老师的前女友和养子烧掉旧信的情节。养子建议要留下信封上的邮票,因为值不少钱。而母亲说,有些东西可以留给你,但有些不行。比如那些旧信封上的邮票。
小说以虚构开头,又以虚构结尾,看完突然觉得真真假假都有些分不清了。但对于这部小说的标题,我终于有了一丁点的理解。
比时间更久的是什么?是老一辈人对爱情的默默守护。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彼此的爱都在岁月的流淌中长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