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与孩子沟通中,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中,往往存在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的状况。如孩子常说:“跟你没啥说?你不知道我说的啥意思?不知道我说的啥?”;又如有的来访者接连换了7、8个咨询师等等。里边就可能存在着共情,外化的相关问题,以下举几个例子尝试学习共情与外化问题,并一起分享:
一、教育孩孑和教育成年人不一样,教育孩孑最重要的是情感!做为父母需要用情感才能把他的生命托起来。
如孩孑参加一个比赛失利了,正在痛苦流泪!妈妈看见了会怎么说呢?
妈妈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在乎这个比赛,但是结果不如意,这让你很难受。没事,妈妈陪着你。”
共情不是讲道理,而是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一下对赢的渴望和输的恐惧,或许就不一样了。
二、又比如一个孩子掉入一个地洞,他从底部大叫说:“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崩溃了!”
共情是我们看到之后说:“嘿!”并爬下去说:“我知道在这下面是什么样了,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并不孤单。”
当他的感受被看见了,他就感觉自已被理解了、被接纳了。
三、外化问题:如孩孑对与同学交往有恐惧!
爸爸可以说:“怕别人不了解自已!你希望与别的同学建立关系,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恐惧不过是提醒你要主动,多和别人沟通。”
爸爸可以接着说:“你也很看重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怕和同学闹矛盾后不知如何收场。这种恐惧感的到来不过是提醒你要找到更好的办法去解决!你说说看,如果有点矛盾,以前相对都是采取什么办法解决的让自己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