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来自天文学的冲击
第一部分:导读
本讲开篇用一个人眼的进化历程来说明我们所看到的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实际也是被眼睛扭曲过的世界,并非真实。
核心提要:
真实世界
世界观的产生
天文学的发展对世界观发展的冲击和影响
古希腊哲学与现代科学的比较
唯名论的发展如何催生了现代科学
相关重要人物:
天文学领域:开普勒、伽利略、哈雷
现代科学领域:培根、笛卡尔、牛顿
学习前的相关背景了解(建议)
1. 何为日心说、地心说?
2. 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在天文学领域的主要发现与贡献
3.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
4. 唯名论的核心观点
第二部分:主体内容
1.我们看到的世界真实吗?
讨论背景:眼睛的进化
人是从海洋中进化而来的生物,所以人的眼睛在海水中进化而来,海水里的鱼眼可以除去光线在水中的折射,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3亿年前进化上陆后,干燥的光进入湿润的眼睛后反而形成了视觉的扭曲,后又经过漫长的进化修正,但仍存在缺陷(比如黑暗中视力下降,看鼻子前的物体模糊等)进化后的眼睛有自带一套扭曲现实的能力。 因此,我们看到的真实只是我们以为的真实。直到牛顿之后,我们才发现有些我们看到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
比如:红外、紫外的光线我们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人类学所能看到的这个世界也仅限于能反射出光谱中从红到紫光线的物体,其余的不是不存在,只是我们看不到,因此通常意义上的世界观只是我们人类自己的世界观,并非客观世界的完整描述。
所以和生活在鱼缸里的金鱼一样,我们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金鱼,因为我们同样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2.世界观是如何产生的?
不同的观测方法,在同等预测能力的基础上,没有办法判断孰错孰对,则会更倾向于选择更简洁方便的模型,相对论的模型是最简洁最方便最精确的,超过其他所有模型,基于此,我们相信“地球绕着太阳转更有道理”这就是世界观的产生,所以世界观一定是动态的,随着观测能力和分析方法的发展,对世界的认识一定会不断更新。
3.开普勒、伽利略的天文学新发现
开普勒:奉献一生试图从天文学里解读上帝的信息,受哥白尼学说影响。推翻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认为行星均做椭圆形运动,近日点运动快,适用于宇宙所有行星。
伽利略的发现:《论世界两大体系的对话》,因为冒犯教皇受到迫害。
伽利略利用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发现了:
1)月亮是岩石做的,可以移动,所以地球是岩石做的,也可以运动;
2)天上的星星并非完美的球体,太阳有黑子;
3)木星有卫星,说明并非所有的星星都围绕地球转
4)发现金星的相位,因此金星必须绕太阳转;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恒星
以上现象彻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 地球是不动的 ”世界观。 比如:土有向宇宙中心降落的趋势,但事实上岩石做的月球在天上运行;金星绕太阳转木星有卫星,所以地球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宇宙的中心。而且很多事实都指向了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地球是运动的,运动原理就要相应改变。伽利略和笛卡尔创立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伽利略之后人们对宇宙的看法都要扭曲了。
曾经古希腊人精确的算出了地球的大小,认为地球很大很大,可以让太阳绕着地球走;如果地球是绕着太阳转,则宇宙比人们想象的要大的多得多,而且无论地球如何转,恒星都无法看到视差,也就只能说明恒星距离我们很远很远。
4.上述天文学的新发现如何推动了世界观的重建
17世纪,哈雷撬动了古希腊的天文学观点:恒星并非恒定不动,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发现差异,也并非要向人类传递信息,因此所谓镶嵌着众多星星的天球实际也是不存在的,也没有星座,占星实际也是没有的。从世界观的重建历程中可以看到:占星术、星座学等等实质其底层均缺乏事实的根基,因此不是科学,至少在当前人类的认知水平上这些都是不值得相信的。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依靠唯名论来重建体系(16~17世纪),从哥白尼日心说到牛顿写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世界观重建的时代,同时也是现代科学体系正式成立的时代。
5.古希腊哲学(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对比
古希腊哲学(科学):认为知识就是知识,求真,通过解释自然来认识自己。
现代科学:知识就是力量,求有用。中国从一开始接触的就是现代科学,清王朝的大门被洋枪大炮轰开之时看到的西方科学就是西方技术,但并不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过程。在基督教影响下,科技成为一个东西。
6.基督教中唯名论催生四个环环相扣的新观点,导致现代科学诞生
1)人有选择权和自由意志
2)人才是大自然的主人
3)大自然可以被人类征服
4)人类靠试验征服大自然。
从此,西方对知识的认知变成了“知识就是力量”。
三大核心人物:培根、笛卡尔、牛顿,建立了牛顿的世界观,世界从此进入快速进步的新时代。
何为人有选择权?人有自由意志?
苏格拉底认为无知是一种道德缺陷。因为圣经和上帝是不可以错的,因此编排了“人有自由意志”给人设立了可以知道对错的能力,同时还有去做和不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