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要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教和学,成为有机的一体。无论是多年前的课改,还是最近强调的核心素养,都要求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关于第一点,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先生要有指导学生的责任,另一方面先生自己要不断学习,汲取新知。
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所以学习才是提升与完善教师自身修养,提高教师发展动力的唯一途径。必须抓住每一个时机和场所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校内外老师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渠道,集百家所长,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使自身专业得以发展。做个思想者,多反思;做个实践者,常研究;做个写作者,勤动笔。做个学习者,乐学习!
关于第二点“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例如建立“对话式”的课堂,视对话为学习的基本工具。首先,教师利用针对学的话语和学生一起提出共同关注的疑惑或问题,鼓励学生分享真正的思维深度以及产生质疑的信息加工过程,将对话看作让学生成功参与学习之必须。其次,善于倾听,分享观点,考虑替代方案。倾听提供了让学生的心声得到接纳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学习目的。
第三点,所说的先生“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而不是做知识的“二传手“。老师要做学问研究,不断研究,不断关注相关领域最前沿的动态。高素质教师应该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教数学的不妨在课余研究点数学“猜想”,教物理的最好同时又是一个科技制作的能工巧匠,教语文的可能又是一位楚辞研究者,教学艺术和专业特长,对学生产生一种热爱科学,不断进取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