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美的重要开始:吃
我觉得今天谈生活美学,不需要谈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该聊聊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小事物,因为对这些小事物的重视和品味,会反映出真实的生活美学来。
我总觉得当心里有信仰、有历史感时,连吃的滋味都会不一样。
我觉得生活美学最重要的,是体会品质。大家注意一下,现实生活当中最大的矛盾,是我们离开了农业社会,离开了手工业社会,食、衣、住、行里很多东西是大量量产而来,工厂里量产的东西很少会有“人的关心”在里面,因为它太快速了。我的意思并不是量产的东西就不可能讲究品质,可是在工业的初期因为重视量,往往就忽略了质,“质量”这两个字是矛盾的。
我们从生活美学里人门时提到与我们有切身关系的食物-吃,可能特别是小吃,因为有时候觉得参加一些大型宴会,食物其实大同小异,感觉不到一种农业时代、手工业时代做出来的特别口感,其实这和品质有关。我们一直说品味,谈到生活美学,最重要的是品味,西方叫 Taste,我们发现“品”“味”都是在讲味觉,Taste 也是讲味觉、讲吃。所以我觉得“吃”真的是人类认识美的一个最重要的开始。如果吃得粗糙、吃得乱七八糟,其他的美大概也很难讲究了。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去参观画廊、听音乐会、看表演就已经有美了,我觉得美还是要回到生活基本面,真切讲究一下自己的吃。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第一个被糟蹋的大概就是吃。想想看,所有上班族对“吃”都很难做到所谓的讲究,因为时间太匆忙了。
现在有个名词叫作“垃圾食物”,医学上认沙吃进垃圾食物,对身体根本没有任何的好处。而我是关心美的人,我会觉得它不美。
医生告诉我说,从最近一项调查中得知,现在每四位大学生当中,就有一人有心血管疾病。这么年轻的族群,心血管疾病是怎么来的?
当然跟食物有关!像是食用油的重复使用,或未注意到吃的品质。从中也让我们看到某一种感伤吧!就是现代摩登的工业社会,人好像匆忙到连自己最切身有关的“吃”这种行为都草率了事,只是把自己 “喂饱”。我很不愿意用这两个字,可是我觉得“喂饱”是一个蛮让人伤心的人类行为,因为我们有时对动物都不会认为它们只是被“喂饱”’。相信养过宠物的朋友都知道,它们的食物现在都可以因为主人的关照而十分讲究,何况是人?所以我会觉得可以从食物上来讲究,多爱自己一点,至少让吃的品质好一些。这样不论从身体的保养面,或是我要追求的美的形式面来说,“吃”这件事情都更容易趋近美学。
欧洲那里的人可以餐前酒喝个老半天,讲很久的话,前餐出来又介绍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例如培根丝和别家有什么不一样,全都娓娓道来,然后接着跟你讲色拉,跟你谈这个汤,整个汤底是怎么样熬出来的…••••如果你是个性急的人,真会吃不下那顿饭,因为有可能会花掉三四个小时。但是请你记住我们前面所说的: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我们一再重复地说,忙就是心灵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开始有生活美学。
我要谈的生活美学,是从这些过程去享受你的生命、去爱你的生活。
匆匆忙忙吃—顿饭的你,不会去爱你的生活,可是如果这样去准备、去享用一顿饭,你会爱你的生活,因为你觉得你为生活花过时间、花过心血,你为它准备过。当然我们真的太忙了,不可能每一天都这样费工,我只是建议朋友:是不是有可能一个礼拜的两天,如周休二日那两天,或者一天,或者一餐,坐下来跟家人好好吃一顿饭,恢复你的生活美学,从吃开始。
我经常跟朋友说,“吃到饱〞绝对不合乎生活美学,应该是有所品味地去吃,很精致地去吃,不要把“吃到飽”作为饮食的唯一目的。
我不一定尊重这个社会里面做大官的人、有权力的人,或者有财富的人,但我尊敬每一个对他自己的专业认真的人。一个总统可以对他的专业认真,一个卖贡丸的人也可以对他的专业认真,他们在生活美学上是平等的。所以生活美学其实是呼唤我们对于人最基本的一个尊重,回来做自己,回来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
最近我得到一份我很珍惜的礼物。有一位朋友从日本带了一盒珍贵的面条给我,放在漂亮的原木盒子里。我打开来十分惊讶,因为盒里附有一张官方发出的证件,上面有红色的印章、负责人的名字,表示这面条由他制作,由他负责任。产品取名为“松四雪”,松树上的雪,就是冬天下的雪落在松枝上面,有松树的香味,而且非常的洁白。盒内一共有三十把面条,每一把都用红色的纸圈住,光是视觉上就美得不得了。说明书写明面条需要煮几分钟,水开了以后再加一次冷水,然后再沸一次,不需要加人任何其他的配料,只要一点点的醋或者酱油,拌起来可就香得不得了。我觉得一个文化可以尊敬手工业到如此的程度,让我十分感动,这也才是真正的生活美学。
一谈起来,就有这么多关于吃的记忆,而且这些都不是吃”,而是“小吃”。我觉得这些小吃里面其实存在一个信仰,是天长地久。
什么是天长地久?我经营一种食品,并不是一次量产到某个程度,之后发了财赚了钱就不做了;而是我相信我的产品是被别人记忆着的,有人会从好远好远的地方特地跑来品味一番。
“狼”吞“虎咽”----狼和虎都是动物,所以变成一种动物性的吃饱,好像填鸭一样。美绝对不是填鸭,美是一种比较精致的品尝。我不否认我们在日子匆忙里、生活匆忙里,有的时候会
随便打发自己的吃,可是不要忘记我们一直强调的,生活美学是留给自己的一点点空间,并非很严苛地要求每天都要如此。
我们对食物的记忆非常奇特,你会发现一般人所讲的山珍海味,未必是自己一生最重要食物的记忆。有时我会怀念起童年时候家里院子里母亲种的空心菜,就在水田旁边一小块地。空心菜很容易生长,把它的根压进士里,没有多久就生出了叶子。现摘水嫩水嫩的空心菜,母亲有一种特别烹调的方法,就是用大蒜:炒菜叶,用醋熘来做菜茎-------加醋、加一点辣椒来做醋熘,咬口中时感觉到那空心菜鲜嫩鲜嫩、饱含水分的滋味,其实是我现在对食物最大的怀念。
有一天我在人类学书籍中读到,最靠北极圈的因纽特人的一支会吃一种很奇特的食物:在冰天雪地里肉类腐烂以后上面生长出来的蛆,他们叫作“肉芽”,是拿来招待朋友最珍贵的食物。这地方我还没有去过,所以不知道如果去的时候,主人拿一盘蛆招待我时我该怎么面对?可是我倒要提醒大家,生活美学里每一种美都有自己的生态和背景,有时人们更换环境后,会对不了解的事情大惊小怪,可是真的见多识广以后就会见怪不怪了,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族群自己发展出来的生活美学。
我们不要忘记 “尝试”的“尝”,就是品尝的 “尝”,所以人生的滋味、生命的滋味是可以去品尝的,如果你没有偏见,多一点好奇,对各种食物都有一种品尝之心,那么你口腔里的滋味将会是非常常丰富的,也会留下人生非常美好的记忆。
谈到这些细节我所要强调的是,在食物美学里的“料理”“料”是材料,“理”是一个处理的方式。如果材料不好,当然食物不会好,可是如果材料很好,却不会处理,结果一样不好,所以在过程中必须有很多人工步骤。
在吃目本料理时,你坐在吧台边,师傅绝对不会一次送上一大堆生鱼片,他是一份一份地给,而且会解释说先要吃哪种鱼、第二吃哪种鱼、第三吃哪种鱼,因为口味是有一个过程的,师傅不会把次序弄乱。我因此而觉得日本料理里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部分,所以很喜欢跟几个讲究的朋友去吃日本料理。
我们注意一下,大吃大嚼的人速度太快,他的味觉其实十分混乱,所以给他再好的食物都没有用。有时候在一个宴席当中,你会看到大家在狼吞虎咽的状况,我们说狼“吞”虎“咽”,“吞”跟“咽”都没有咀嚼的过程,所以缺乏了品尝食物本身的一个美感,希望大家可以慢慢把生活步调放慢下来。我们一再强调,并不是大家在今天这么繁忙的工商业社会里每一餐都要这样吃,而是不要忘记你有周休二日,你可以有一餐和你的家人去了解比较精致的食物,找回你味觉的可能。我特别强调的是:找回你味觉的可能。因为当你的味觉越来越麻木之后,其他的感官可能也会流失,于是在创造、竞争力等方面会缺乏超越别人的可能性,因为味觉是人类认识世界重要的窗口之一。
每逢春节前后大家大吃大喝的时候,你会很奇怪忽然想喝碗清粥,很想吃一碟小菜、青菜,因为油腻之后,忽然向往素净。用这样的观点去看食物,食物就不只满足肉体而已,恐怕也有心灵的满足在里面。同时在食物美学里,这也是一种 “平衡”。基本上,我们发现人世间的美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和谐。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总是在平衡当中有一种搭配。平衡部分多了以后,你会发觉生命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我们-再希望大家能够在味觉上去品尝一些不同的滋味。
我们对味觉的感受,其实也可能会随着不同年龄、不同成长环境等而有所变迁。
味有很多的喜爱和回味。酸跟甜是不是代表心灵不同阶段的成长?
其实甜味久了慢慢会发酸,酸味其实好像是人生第二种不同味觉的品尝,就是你会知道生命并不像童年想到的都是甜味,生命里面也有一点点发酸的忧伤的感觉,慢慢从这些味觉里面冒出来了。接下来臂如说辣的味觉,有的地区非常喜欢辣的味觉。寒冷的北方很喜欢爆裂的辣,可是在东南亚,不管越南菜、泰国菜还是缅甸菜,虽然都喜欢辣,但那个辣是跟甜味混在一起,非常奇特,跟北方的咸辣不一样。特别是泰国菜,喜欢放酸味的柠檬草,再加一点甜味,同时也有辣味在当中,让你觉得在炎热中去逼出汗来的一种感觉,滋味也很复杂。不同的民族会提供出很多不同的料理,这是口味的一种强调。
所以美学在食物里最容易表现出来,就是因为一桌子的莱肴中间,从前餐到甜点,其实就像是一个人生的搭配。你会发现少不掉甜、少不掉酸、少不掉苦、少不掉辣、少不掉咸,各种味觉搭配在一起,才是完美、丰富的人生,生活的美学也才真正得到一个完善的处理。
我们在生活美学里提到食物,希望大家不要误会以为是教做菜,而是希望在料理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民族,提供给我们最精彩的味觉的美学,从品尝食物开始,建立起自己对生活周遭所有点点滴滴小事物的注意。
这是生活美学的第一个部分。希望大家也能够开始对食物用心,对食物讲究,在白己的生活里,好好为自己完成生命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