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别论篇
六、阴阳发病之征象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5、中风
善噫,善欠。
善噫,噫就是打嗝,善噫就是胃气上逆浊气不降,久之,就有口气。人活在世,胃气一定要下降,吃东西一定要往下走,如果你吃着吃着就呛住了,甚至喝口水都会呛住,就要去查查脑部或肺部了。
阳明胃有病,容易“善伸数欠”,“欠”字本身就是打哈欠,善伸是伸懒腰,数欠,是多次打哈欠,胃气不舒,一伸懒腰一打哈欠,阴阳相引,阴气和阳气相互运动,胃气就舒展了。主动打哈欠是好事,没事伸个懒腰,打个哈欠,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如果有病,哈欠连天就要小心了。
此处所言的“风厥”:惊骇,背痛,善噫,善欠,这些症状像极了现代人所说的中风。而《伤寒论》里的中风有时只是指招了风邪,与现在人所说由血栓而中风偏瘫的含义不同。
2019年8月18日,人民网发文《90后成中风高发人群》,90后中风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3位优秀青年医生经常加班到深夜,10天内相继不幸离世……这些不幸大多是因为过劳而引发的。过劳和熬夜是目前90后中风的两个最直接的导火索。在中青年人群中,平均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患高血压的概率比睡眠充足的人高一倍多。如果连续休息不好,加上情绪焦虑,血压波动大,极易诱发中风。
另外,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往往容易突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
文章指出年轻人要警惕的几个中风征兆:
第一,哈欠连绵。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缺氧加重,特别是呼吸中枢缺氧时,会引起哈欠反射。多在缺血性中风发作前5~10天内,频频打哈欠者可达80%左右,是重要的报警信号。
第二,口吃流涎。说话不利索、流口水,都是中风迹象。
中医认为这是脾病,脾液为涎。
第三,一过黑蒙。即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复,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及意识障碍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典型的肝血虚。
第四,视物模糊。即表现为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中医认为这是肝血大虚。
第五,剃刀落地。是指自己持刀刮胡子时,头转向一侧,突然感觉手臂无力,剃刀落地,1~2分钟后完全恢复。这是由于转头扭颈时,引起已经硬化的颈动脉扭曲,加重其狭窄,引起颅脑供血不足所致。
颈动脉的养护特别重要,最好自己经常按摩按摩,若大椎处出现富贵包,按摩就不能解决了,要通过刮痧来解决问题。
第六,偏侧麻瘫。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格说来,这已是最轻型中风。追访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5年,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发生缺血性中风。
曲黎敏老师在《四气调神大论》篇中专门讲过中风的五种原因:一是湿邪;二是身体里有瘀血;三是情绪的大起大落;四是新寒与旧病相连;五是汗出太多造成内虚,引发中风。其实,上面六个中风前兆只是结果,中医讲的都是原因。把原因弄清楚后,“风厥”还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注意:中风怕复发,有过一次后,还需平时注意和调理。
6、肿胀·偏瘫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二阴指少阴,一阳指少阳。这段翻译过来就是: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腿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二阴就是少阴,在身体里就是心和肾。一阳就是少阳,就是胆、三焦。善胀,指肚子胀和腿胀。只要是胀,一定跟肾水有关。
胀,就是心肾阳气不振,胆气生发不起来就会憋,又胀又憋,人就非常难受。肿与胀不同,肿是一按一个坑,胀是按不下坑的,气都憋在里头了。肾主水,腿肿就是肾阳不振,人间的水都往下流,可身体里的水一定是温熏向上的。当心阳不振、少阳胆不生发、三焦不通利时,肾水就只好下流了,积于下部,就是肿胀。
一般肿胀都是往下走,如果上焦阳气也衰微的话,上面那点火都控制不了水的泛滥。古语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是说男人阳气一旦不足,就固摄不住水的下流,生命就会出危险。女怕戴帽,是说女子阴重,一旦阴邪上侵“诸阳之会”的头部,也就危险了。这就是为什么女子怕脸肿、头肿,男子怕腿肿、脚肿。
身体水液的控制,与胆和三焦有关,这里讲的“二阴一阳发病”,实质上在讲生命的大问题。胆和心,肾和三焦之间没有正常的交流时,就会肿胀。胆气升不上来,心火就升不上来;三焦不通利,肾水要么下流、要么上泛。
尿内出现蛋白称为蛋白尿,也即尿蛋白。蛋白尿是肾脏病的常见表现,全身性疾病亦可出现蛋白尿,比如水肿、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性紫癜、痛风以及损伤肾脏药物的使用等。遇到此症,人们就很恐慌。从中医看,肾主藏精,肾和膀胱相表里,精藏不住了,就从膀胱走。要想让这个水不泛滥,腿不肿,没有尿蛋白,从土克水治,也就是从脾胃治。
在中医里要想判断哪一个医生更高明,比如说这个病人有尿蛋白了,两个大夫开药,一个大夫开的是强壮脾胃的药,另外一个大夫开的全是补肾的药,需要一个水平更高的人来评判。这个病,从脾胃入手的是高手,开肾药的是低手,因为后者哪有病看哪。当然,最后疗效也一定是前者取胜。
胀是由于水湿泛滥,“心满”就是胸胁胀满,“善气”就是胸闷气短,没事总要叹口气。这涉及一个三焦的问题。三焦病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病,三焦病找不着实体,但三焦一不通,身体哪儿哪儿都堵。上面打嗝,中间肚子大,下焦水肿,这时只好用白通汤先通通。这个药非常有意思,气满,膈肌憋了,就是胸闷,很多人胸闷得不得了,甚至有窒息感,白通汤一上马上就好。如果到西医院里,一般先让你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Holter),再做一系列检查,最后再告诉你堵了90%,立马手术,搭桥支架。关于白通汤,曲黎敏老师在《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三》讲《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详解。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三阴是太阴,三阳是太阳。这段是说: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证,或者是湿气旺、筋脉松弛,四肢痿弱无力,或者水旺土湿,四肢不能举动。
三阴、三阳发病,太阳为表,指膀胱、小肠;太阴为里、指肺和脾。最里面有血栓,再加上最外面受寒,发病就是偏枯,半身不遂。半身不遂在冬天是高发期,本来里面就有血栓,再加上外面一受寒就完蛋了。所谓偏枯就是半身不遂。中医说:左肝右肺,所以,气阻血凝,右病偏枯;血瘀气梗,左病偏枯。说白了,右边偏枯,是气病;左边偏枯,是血瘀。
为什么有的时候半身不遂扎针也可以扎好?如果寒邪是导致它的主因,针刺就会有作用。但如果是由于里面经脉凝聚而导致的偏瘫,就得靠吃药,表证针刺,里证吃药,这就是原则。
痿易,就是肌肉萎缩,痿,是软;易,是松弛。什么会导致“痿易”呢,太阴主湿,太阳主寒,湿气旺,筋脉就松弛,四肢无力。脾胃寒湿,就会“四支不举”。
半身不遂的人,有一点令人纳闷,有病的一边特有劲,挣巴起来没人弄得住;另外一边软塌塌。这就有点像脉象,有病的地方一定阴阳相搏。
中医的妙处,其实都是中国文化的妙处,全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好好体会。比如我们把手掌张开,五指张开,气血会在五个手指上平均分配,不能亏着谁也不能养足谁,这就叫天道。手指一用,天道就要知道该帮谁。比如说中国文化有一个很著名的动作,叫剑指,又叫点穴指。我们经常在武打电影里看到这样的动作:某个武功高人以手作剑指状,就这么啪的一下点过去,对方就被封住了穴道,动弹不得。怎么能让伸出的食指和中指力量如刀剑呢?剑指这两根手指的力量到底从哪儿来呢?是从手腕来,还是从腰来?其实都不是。要想让这两根手指特别有力量的话,一定是在攥着的另外三根手指头上做文章。
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大拇指把无名指和小指压得越紧,剑指的这两根手指就会越有力。这就叫“四两拨千斤”。五指本来是气血的平均分配,一旦用大指压住了无名指和小指,所有手指的力量就都汇聚到剑指的两根手指中,这就叫锁住三根手指以助剑指。所以,学中国传统文化,还得学一个“锁”字,要学会在自己的身体上“安锁”,锁住一部分气血,才能增加其他部分的气血,能量越集中,就越能置人于死地。
一指禅也是,之所以能撑住全身,在于四个手指的气血给了一根手指。
其实,锻炼最经济的养生方法就是打易筋经,每天两次,一小时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