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情
昨天是我们出19的第11次课,讲到共情,特别有感触。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很少用欣赏的眼光看到对方的难得,很多都是原先的挑错思维带来的应该,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委屈,不满等等一系列的负相情绪。就比方说近几日在家打扫卫生,辛苦一下午几个小时的时间,把厨房只打扫出来了一部分,爬高上低,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特别希望爱人和孩子看到以后给予夸奖和赞美,而非像领导一样挑三拣四,说三道四。自己的劳动成果,希望被看到和赞美,那对于别人呢?他们是否也需要一种被看的,被理解到被支持到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能及时的给予,我们所看到的难得,并说出鼓舞的话,或许我们就能化解一场家庭矛盾,提升夫妻关系,或许孩子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更愿意为了家贡献自己的爱心。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是的孩子不仅感受到爱心,感受到温暖,而且他还愿意投入到这场爱心活动。
共情的前提就是感受别人的感受,这时我们可以问问他是什么感受呢?来访者说出来的这种感受能准确的表达自身的情感,我们需要注意的,放慢我们的语速,表达我们的好奇,慢下来听来访者说,你可以再问问来访者,那您说的这个感受又是怎样的呢?那有可能来访者就会把这个事情前因后果说得更多一点,我们也可以了解的更多一点,网撒得更广一些。如果碰到阻抗的来访者呢?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孩子不想跟我们聊的时候,此路不通,绕路走,有可能的话,我们可以跟他聊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多聊一会儿,把场一定要暖足暖透,要有一定的耐心,把气氛聊嗨起来的时候再拐到这聊聊,我们感兴趣的话题,这个时候有可能会聊下去,所以说没有属抗的来访者,只有不懂变通的咨询师,阻抗有时候也是对我们的一个提醒,而且他没有和我们吵起来呀,他也是另一种的合作方式呀,这就让我理解了,人不等于问题,只是在我们沟通的过程中,沟通出现了不太通顺的状况,而不是说我们两个人有问题,我们要解决的不是我们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如何让沟通如何进行下去?
这会儿突然感觉焦点的学习就是一点一滴的觉察,一点小事上的认知,一小步的改善,一个知识点的提升,一句问话的看到,等等等等,这一系列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变化,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温暖,学习的魅力,焦点的内化,都这么值得人期待和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