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家们说,圣人的最高成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那么,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者甚至必须否定“生”?
一些哲学家说,欲获得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则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所谓“入世的哲学”。
从入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太理想主义、无实用而消极。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太肤浅。
典型的,人们普遍认为 儒家哲学是入世的,道家哲学则是偏出世,佛家自是出世的了。
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千百年来尊崇儒家治国(虽然也有不少帝王内尊黄老),那么中国哲学即是入世的哲学吗?
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如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嘲笑,原因就在此。
但其实,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说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它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也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却并不肤浅的。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两个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如何统一?这正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都能完成这个统一,那么他就是圣人,他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指其修养的成就,“外王”,指其在社会上的功用价值。
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即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
金岳霖教授说:“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以上,主体是冯友兰老先生《中国哲学史》中说到中国哲学精神的观点,我比较认同,故而做些整理,加了些自己的理解,作为自己关于入世与出世的理解备忘。
入世与出世,彼此对立,却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就像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就像品读杜甫和李白的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