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聪明,但聪明到别人能够向下兼容我们,我们却无法向下兼容别人,这就变成“聪明反被聪明误”。大部分时间我们的思想觉悟、思维方式都是对的,但在输出的时候却犯了很“致命”的错误,以至于经常性被误解,自己依旧据理反驳,出现好心干坏事的结局。而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我感悟到打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转换表达模式,站在对方的角度和思想层次去表达让对方认可你的观点,而不是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你得这样去做。因此,最大的核心是反思自己,突破自我,同时也是保护自己。
一,用普众方式对待普众。循规蹈矩接受高等教育的我们,进入社会的时候并非能够真正融入。有时候过于单纯,直接理解,变成了死板;有时候过于直接,先斩后奏,变成了自大;有时候过于较真,一丝不苟,变成了立异……总之,在为人处世和察言观色方面,欠缺了实际相处中对人性弱点的理解和包容,在实践过程中要用普众方式对待普众,调整到对方能够舒服自在的频道上再去表达,让对方认可了你的更好想法,再让对方主动去做或者你做了之后对方能够认同你。过程中,往往很多被忽视的“点”,也被我们自己忽视了。一开始明明出发点是对的,但是对方没有你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处在了不理解的状态,你继续跟对方直达强输观点必须这样去做,对方的心里就已经“不舒服”还得被你“命令式”的要求,引起的是“反抗”行为,当你继续火急火燎的把“坏结果”说给对方听的时候,在对方看来就是他如果不做,这就是“威胁”他的结局,而不是你认为的最后会出现的坏结果。这个时候,你针对的是事,对方已经针对的是你这个人,这样往往事没办好,人也做不好,或者事办好了,人还是做不好的处境。事办好的情况下,我没倾听别人想法和给了别人“命令式”要求,人家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依旧做好了事情,造成更大的纠结和矛盾就积压在对方心里。另一种事没办好的情况下,我也直接表达已经提前跟你说了,你看结果还是这样坏,着重的是强调处理的“细致”,规避风险和错误。但这就会让对方本来做不好事已经“委屈”的心理,再上升到这人“落井下石”“自以为是”“秋后算账”,在“人事”上的“记恨”。这样就等于把“做事”最坏的结果给“惹”上身,我们不知不觉就在这些自认“小事”上得罪了别人,甚至埋下往后“意想不到”的祸患。
二,保持初心,反思自己。本意是向上往好的方向发展,这个宗旨依旧不改。增大的是思想的接纳程度,改变的是看待角度,转换的就是表达模式。首先,社会之大,人有各自三观,各自特点,但也有共性。接受一切皆有发生的可能,也就能接受面对他人各种想法和做法的可能,这样在处事方面就能坦然的去接受各种各样的结果,而不是“苛求”“挑剔”别人的处事成果造成指责,甚至不懂别人感受的局面;由于人都是存在私心,看待周遭下意识就会以自己的目的和利益出发,加上自身的素养等因素,有的人格局大见识广便会从更高层次向下兼容我们,就算我们一直存有第一点提及那些错误和做法,他们一下就明白了重点,理解了初衷,尽管方式不舒服他们也是和谐的点破,事也就尽善尽责,这样的为人处世便是我们要突破自我,追求的目标。再来就是我们如何具体的转变表达方式,有的人眼界和格局被自身综合素质所限制,以至于无法上升到彼此同频的层次,那我们就得采取具体的向下兼容措施,降低维度保持跟他们同频,以他们可能性最大的角度,和接受能力将我们的本意用他们接受的方式给表达出来,这样他们有理解的状态以及自我思考的空间,还有了自我的选择权,得到了尊重,同时也增加了对我们的信任度和认同感,减少“做事”上升“针对人”的坏结果,不至于“弄巧成拙”,或许还有“更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说到底,反思自己,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更重要,也更容易。每个人都主动去蜕化,别人给你的都是建议,但作为是要自己去完成。因此同样道理,别人不需要你的“强势”“命令”“挑剔”“苛求”,不需要站在你的角度去“评判”他的做法,只需要做到“建议”和“交流”,也别总以为你是对的,你的想法最好。懂你的人,自然理解,保持低调,这样的转变其实也是在保护自己。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修己也就是修心,融入集体和社会,最终沉淀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