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年龄大了容易怀旧,为了了却过去的心愿,我专门买了一台老式收音机,有空的时候,听听评书。
我最喜欢听刘兰芳老师的评书,那些耳熟能详的评书桥段《杨家将》、《岳飞转》、《樊梨花》、《呼家将》等等,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久久难以忘记。
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精神生活特别匮乏,看书,听书是一种奢望。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买一台收音机,别无他求。
那时候,家家都很困难,每天,父母都在为填饱肚子奔波,根本没有闲钱买收音机这种奢侈品。
我们村第一台收音机是老支书家买的,他们家劳力多,年终有结余,有一年买了收音机。
收音机在农村可是个新鲜东西,大家听说了这事,天天下午放学后,向他家里挤。
那时候,正热播刘兰芳评书《岳飞传》,那女老少都爱听,特别是小孩子,上窜下跳,不得安静。
老支书一看没办法发,直接把收音机放到大门口的石台上,这样不用到他家里,也可以听评书了。
于是,我们每天下午放学后,早早的搬杌扎占位,来不及拿的就先方块石头,或者木棒,先占下。不过等他回来的时候,好位置早让别人占了,他放的东西也失踪了。
听书的时候,大家人挨人,人挤人,听到高兴处,大声叫好。偶尔一声“哎呀”,那是被前面的踩着脚了。被踩的也来不及生气,自己揉一下脚,“嘶嘶”两声,一会儿,又被吸引到评初中去了。
那时候,评说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快乐,收音机成了我们的宝。
以后,随着生活条件好些了,家家户户都买上了收音机。
每到下午五点半,全村里都响起了评书声,细细听来,有《杨家将》,有《岳飞传》,还有袁阔成老师讲的评书《夜幕下的哈尔滨》。
小山村一时间好像变得有文化起来。
最开心的还是我们小孩子,你打我一拳,我替你一腿,他来个鲤鱼打挺,我来个鹞子翻身,个个都成了大侠。
也就是那个时候起,这个小山村,有了新变化。
有的比着书练习拳脚,有的练习气功,有的练习用手掌切砖头。
一夜之间成了“武术之乡”。
上高中后,学业压力大,回家也少,就再也没有机会听评书了。
心中那份渴望,始终被压抑着,长大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买收音机,听评书。我要天天听,把所有的评书都听完。
后来上了大学,知道了外边的世界。读书慢慢代替了听评书,深切地体味到了读书带来的快乐。
工作后,远里了校园的快乐,又走入了人生的孤独。
闲暇之余,我又想到了评书。
于是,我买了第一部自己的收音机,非常精致,小巧玲珑,音效非常好。
每天晚上,它又成了我了生活的玩伴,同时也成为我了解外部信息的最佳工具。
结婚后,既要照顾家,又要忙于工作,无暇再听评书了。
每天工作上的事,忙的焦头烂额。
直到2010年,我调入机关工作后,生活才有归于平静。
这时候,我又想起我心爱的收音机,虽然年代依旧,依然光亮如新。
听着熟悉的声音,再次把我带入那个战争频仍的大宋朝。
听评书,一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