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介绍陕西馍馍的文章,图文并茂,这么多馍的 吃法美味诱人,作为一个嗜馍成瘾的“馍肚子” 倍感亲切与自豪。
那时上初中必须去距离家几公里的另一个村子,一天三顿,早饭晚饭都在家吃,午饭就只能带一点吃的到学校将就一下。馍作为家常最方便的吃食 ,便成了我们携带的首选。只是家人心疼我们啃干馒头的寡淡,时不时就变着花样给我们做点加调货的馍。比如烙油饼馍或者蒸油花馍;还有时干脆炒个鸡蛋夹在锅盔馍里;最简便,也是陕西人最常吃,最爱吃的方法:自家产的香辣辣的油泼辣子,夹在馒头里,俗称辣子夹馍。午饭时吃这些东西,也不亚于一顿美食!
那时好像少有饭盒,也没有现在普遍充斥生活的塑料食品袋,不管啥馍馍都是用手帕一包塞到书包里带去学校,这样一来,有时候不小心油渍菜汁就会沾染了书本作业。
那时我们的班主任是好脾气的刘腊梅老师,想来善解人意的刘老师一定理解我们的不易,所以她总是好脾气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有个地理老师,也是记忆里少有的,不讨人爱的老师。经过岁月沉淀现在看他也就是有些贫嘴吧,他就常常为此训斥我们:“书没见念出啥名堂,整天猫吃浆糊就知道在嘴上挖抓,光惦记着敬嘴了!”
碍于他的奚落,我们就不太敢往书包里带吃的来学校了,最后干脆中午这顿饭也免了,反正饿一餐晚上回家再像饿狼一样饱咥一顿。
那时我们村有个小伙伴,也是我的同班同学叫张鸿,他是个男孩儿,又正值十几岁长身体贪吃的年纪,他不嫌麻烦,书包装不成吃的,他就再背一个包包。每天一个沉重的书包,一个装馍和菜瓶的包。两个包一左一右分别斜挎予两肩,又在身后汇合,随着脚步走动,两个包包就在屁股蛋上有节凑的晃动,偶尔还会发出碰撞的声响。看着确实有些滑稽搞笑,同学们笑,自然也难逃过地理老师的贫嘴怪话。只是张鸿比我们女生勇敢,他不管别人咋说,依然故我!
时光如驹, 二十多年过去了,听说张鸿一直在广东谋生,少有时间回来。同为在外奔波,自然理解他的不易。好在他小有成就,很替他高兴!偶尔想起他最清晰的记忆还是他背着两个包包上学的模样。那时候少年羞涩矜持不好意思承认,经常天不亮就得步行去上学,路上女生胆小总是害怕,其实只要张鸿走在我们的前边或者后边,他那背着两个包包的身影,还有两个包包碰撞发出的声响,总是能给予我们一份温暖和安全感。
这么着不免杞人忧天了,以自个儿爱吃馍一日不吃馍就不自在的心理想象,广东那地方,饮食以大米为主,少吃面食,更别说各种好吃的馍馍,那我们的老同学张鸿,一定也想会念家乡的吃食吧?
谨以转发的这篇关于馍的图文,以及自己关于馍的絮叨回忆,送给我的老同学张鸿,愿他在异乡幸福安好,故乡以及故乡的美食也许不得亲近,但只要保存着关于家乡馍馍的记忆,心里便一直觉得温暖着,便不会感到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