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花费心思却没有能力消灭一个城市的眼镜蛇,你相信吗?这件事情真真实实地发生在了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
当时,印度的首都德里的眼镜蛇猖獗,对德里市民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英国殖民政府出于保护民众生命安全的考虑,发布了一项奖赏措施:民众每打死一条眼镜蛇,就可以获得1卢比的奖励。
贫困的印度人民顿时热情高涨,德里野生的眼镜蛇很快就明显减少了。看来眼镜蛇猖獗这件事情很快就要解决了,但事情真是这样子的吗?
事情的转折令人惊讶,居然有好多人开始饲养起了眼镜蛇。明明是要消灭眼镜蛇,为什么还要养它们呢?
其原因可能是政府怎么想都不会想到的,实际上,民众捕蛇可不是为了什么安全,其实是为了钱。而且他们发现卖死蛇给政府来钱快,没有人想失去这个挣钱的机会。于是许多民众打算用饲养的眼镜蛇代替野生的眼镜蛇,骗取政府的奖金。
政府很快就发现了这一情况,并取消了奖赏措施。饲养眼镜蛇的民众一时不知道怎么处理大量变得毫无价值的眼镜蛇,就将它们都放了出来。
这一放,导致德里的眼镜蛇又开始泛滥,其数量甚至比措施实施前还多。这个结果真是令人瞠目结舌,政府可谓是花了钱还被骗,最后事情也没有解决。
政府出于好心为民众办事,最终却事与愿违,这件事情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思考。经济学家将此类现象称之为“眼镜蛇效应”。
“眼镜蛇效应”指的是“权力部门”针对某些社会问题而实施的解决方案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该问题恶化的现象。
那么政府应该如何应对“眼镜蛇效应”呢?这需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人有两种属性,一种是“经济人”,一种是“社会人”。
“经济人”属性指的是一个人会为自己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大的物质报酬。比如上文所谈到的养眼镜蛇的印度人,他们身上就体现出很强的“经济人”属性。
而“社会人”属性指的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社会的好坏与自身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自己会争取为社会做些事情。很多乐于参加公益活动的人就能体现“社会人”属性。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其“经济人”属性往往会比“社会人”属性更占据主导地位。
“立法者”在出台某项法律或政策时,必须保持极大的谦卑和极大的谨慎,既要考虑“社会人”属性,也要考虑“经济人”属性。
上文所说的眼镜蛇危机事件,就是政府过于刺激“经济人”属性,完全忽视了“社会人”属性造成的。对此,我觉得有两个办法可以参考:
一是减弱“经济人”属性,可以把奖励标准降低到养蛇成本之下。这样一来,养眼镜蛇成了赔本生意,自然无人再养。杀野外蛇依旧有利可图,会让群众继续消灭眼镜蛇。
二是增强“社会人”属性,通过加大宣传,呼吁群众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消灭眼镜蛇。实际上,增强民众的“社会人”属性,使得人人爱社会,才能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注:本文来自今日头条的大科技杂志社,经本人适当增减修改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