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葡萄沟》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以“夸夸葡萄沟”为总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从寻找中心句入手,通过品读课文,围绕“出产水果多”“葡萄品种多”“葡萄干有名”等方面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课堂上,学生们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生动而富有情感,教学效果令人欣喜。



然而,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终究有限。“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充分的表达机会?”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本节课虽然尝试了同桌互说、个别展示等方式,但仍有部分性格内向或基础较弱的学生未能充分参与。他们的想法或许在脑海中盘旋,却缺少了转化为语言并得到反馈的机会。


这促使我深入反思: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如何高效地现实这一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实现“人人训练”的有效途径。我设想,可以将表达与评价更充分地融入小组活动中——四人小组内,每位成员都要担任“表达者”,围绕一个方面夸夸葡萄沟;同时也要扮演“评价者”,依据我们共同制定的“内容清楚、有条理、有感情”等标准,为同伴提出具体建议。


如此一来,课堂不再是少数学生展示的舞台,而是每个孩子言语实践的田野。在相对安全的小组氛围中,那些不敢在全班面前发言的孩子,也能放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作为教师,我则可以穿梭于小组之间,倾听、点拨,捕捉那些个性化的表达和思维的火花。


语言能力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扎根的土壤。让小组成为每个孩子言语实践的沃土,让评价化为滋养表达的养分——如此,即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我们也能期待每一株幼苗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之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