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几天读书特别慢,今天也只看了三篇《写学生故事,写什么》《写学生故事,在何处"用力"》和《写学生故事,揭示教育成功的秘密》。
要写学生故事写什么呢?作者阐述了教育教学中要多一些教育,少一些管理。
教育引导学生,有三方面的工作内容。写学生故事就是围绕这三方面内容进行记录,思考和总结。
·了解学生。整体而言,某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认知特点,其成长需求有哪些,进而还要关注到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如性情、家庭情况和社区环境等。老师的话语和行动想要与学生的喜怒哀乐、成长困感产生“共振”,观察、了解学生是前提与保障。
·懂得学生了,才能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和环境,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也就是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学生,说教是一种方法;管理手段的运用是一种方法;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和发现,也是一种方法……种种方法组合运用,才有可能达成教育想要的好结果。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和实施策略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写学生故事则要在两点上用力:思考教育,反思自我;研究学生,反思方法。
特别强调了家访,并坚持写家访日记的重要性。
提到:"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理解学生,观察学生,记录学生故事,在反思中研究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动,教师就走上了专业成长道路。"
《写学生故事,揭示教育成功的秘密》主要写了《插班生林可树的故事》及其引发的讨论。总结了杨聪老师写的这个学生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写作成功经验分享:
选准关注对象;呈现信息全面,坚持写作;语言流畅,场景、人物神态、对话、心理活动等等描写细腻,有感染力。
写学生故事,力往哪边使?阅读了这几篇文章,感觉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找到写的目标;用心观察,持续书写;写出细节。
这次共读内容对"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群的老师们来说,是非常适合的。 如果大家能深度拥有这本书,对于后续的日更挑战质量的提升应该是大有帮助的。
所以我把有时间、想参与共读这本书的老师聚集起来,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更深入的交流。通过自读和交流,更好的理解这本书,并内化,为我所用。
这个想法得到了三十几位老师的美好回应。经过几天的独自阅读与思考,老师们已有所收获。我们的交流活动也即将开启。
今天我发出一个邀约,周五进行阅读分享、交流。列出一位主持人、三位领读者和一位点评嘉宾的席位。我还想着可以邀请谁先来领读?没想到伙伴们特别给力,拿出了教育行者抢的姿势与速度,几分钟不到名额即被抢光。
这次抢到主持人的是小吉老师,今年教育行走活动我已被她的热情与专注感动到。这一次她仍非常积极,已经收集了分享者的基本信息,并制作好了共读邀请函。这速度,这质量,值得一赞。
很期待大家周五的共读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