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菡萏萏的第596篇
1803-1814用时11分钟字数658
昨天看王阳明和朱熹理学最大的一点区别就是,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就是我们不需要向外面去寻找做事的准则,原则,只需要在良知的带领之下去做好每件事情,在事情上面练习。
然而朱熹理学的看法是格物致知,就是去观察外面世界的每个过程,总结其中的规律,然后从中学习,再用在自己身上。
他打了一个比方,如果同样是一碗烤鸭放在朱熹和王阳明的面前,朱熹会去问厨师这个菜是怎么来的,是经过什么工序做成这样的口味,了解这个过程的经过,需要注意的事项,再去悟这个道理,从中提取出可以学到的的东西,我发现我以前就是这个思路,向外在找。
如果是王阳明,看见这碗烤鸭,就直接拿起筷子就吃了,不去管怎么来的,端在面前就是吃的,你自己生活面对的问题如果要从这道烤鸭身上去找不是太费劲了嘛,费劲不说,总结出来的道理对于自己适用嘛,也要打个问号了。
我以前的思路也是,遇见问题了,回答就找问题,然后学相关的知识,但是真正对于自己的生活能够起作用的地方,收效甚微。
还有一点启发,用头脑里面想的适不适合,喜不喜欢都是一句海市蜃楼,拿出实际数据来,比如,如果说你感觉自己不适合这个岗位,那么好,分解下来,这个岗位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落到具体数据上面每个指标是多少,你有什么途径可以达到,时间区间是多长,有没有这种可能,这样去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就是实实在在去落到实处,而不是说,我觉得我的长处跟这个工作需要的技能不符合,所以我觉得我不行。行不行,能不能用实在的数据说话。
这也是我读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一点点启发。
以上,享受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