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心理学第九章,空间
1.房子的隐喻:房子就是你的心。
我的心灵空间和地理空间,例如我的房子或房间,由我说了算,是敞开还是关闭,这是我的基本权力。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己能说了算的空间,当确认这一点时,在这个空间内你才会有安全感和自由感,才会觉得自在。所谓自在,就是你的生命力能够自由地流动,而不用担心被攻击被切断。
2. 安全感,是安全空间的内化。
所有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其实都是奢侈品。放松是,专注是,一个好的睡眠也是。
因为要睡着的话,你必须得放松,彻底放下你自己的掌控,但活在一元世界中的人,会担心一旦放下掌控,外界的敌意就可能侵袭自己,因此睡觉时做不到放松,也因此难以入睡。
要用自己的双手,把自己的家打造成一个温暖舒适的空间。
房间练习,在你的家里,安静下来,闭上眼睛,先是感受在这个房子里的感觉,再和这栋房子对话,然后想象你是这栋房子,看看这栋房子又想对你说什么。
这是练习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你还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你想把这房子构建成一个让你觉得安全、自在和舒适的空间,你想为此做些什么。
3. 很多时候,需要争取甚至战斗,才能让家真正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港湾。因为你很可能会面临一些入侵者,特别当入侵者是亲人乃至父母时,无法赶走他们,甚至都意识不到这是入侵时,家就很难成为港湾。
我们得意识到小家庭首先是父母和孩子的世界,必须保护好这个空间,家才能起到港湾的作用。
4.掌控力:我的生活,我能掌控,即便现在有失控甚至崩溃,但我深信,我能通过努力让我的生活恢复掌控。
爱好也是一个练习掌控感的空间。
5. “过渡客体”,温尼科特意思是一个存在既不是自体,也不是脱离于自体之外的客体,而是介于其中的“过渡客体”。孩子通过先与过渡客体建立关系,再逐渐与客体建立关系。
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客体是妈妈,而过渡客体,通常是具有某种妈妈特质的事物。
6. 如果你常对孩子说“所有事情都要告诉妈妈,不能对妈妈有秘密”,那就意味着,你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心理空间,所以孩子可能因此对你封闭内心。
但和孩子说,我们做个游戏好不好,现在我扮演你,你扮演幼儿园的老师或小朋友,他们对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现在做给我看、说给我听。
7. 尊重了界限,才能融洽。
没有界限时,融洽常常意味着表面和气,其实混乱,并且会用各种方式去没有觉知地寻求界限。
8.权力空间:好的单位,会主动赋予一个员工这样的空间,而作为员工自己,也要去争取这样一个空间。有这样的空间,你才能释放你的攻击性,并把它转化为白色生命力,如热情和创造力;如果没有这样的空间,你的攻击性就会转向你自身,伤害你自己的工作能力。
当一个公司能尊重每个人的权力空间时,这个公司就会趋向平等与开放,当一个公司过度尊重管理层的权力空间时,这个公司就会趋向于等级与封闭。
越是高科技人才,越需要自由空间,那种权力集中式的管理,不可能吸引顶尖的高科技人才。
9.成长是最重要的。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10. “自断经脉”,是因为带着攻击性的原初生命力,需要在工作中去展开。可是,如果在工作中缺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空间,这份攻击性就不能向外释放,于是,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变成了“自断经脉”。
11.个性化,社会化,体系化。
一个社会越是中心化、体系化,一个人就越容易做后面这种选择,就是为了生存而做职业选择;相反,一个社会越是去中心化、个性化,一个人就越容易做前面那种选择,为了兴趣而做职业选择。
家庭中,不能讲无情,应该珍惜彼此;工作中,也许就应该“无情”地按照一些规则去行事,这样既有磊落感,也容易发展能力,甚至更容易创办出好的事业来。
12.没日没夜的工作:如果是出于你自己的意志而忙碌,那就是热爱;如果是出于生存危机或领导的意志而忙碌,那就像被一条鞭子抽打一样。前者是生能量,后者是死能量。
13. 太宅的人锁住的是自己内在的全能毁灭感。人一旦去封闭自己,“宅”就由此形成。
宅,可以理解为轻量级的自闭。喜欢宅着的人,是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因为家里的一切都是自己熟悉的。熟悉,本质上是一种掌控。出门的时候,就意味着脱离了自己控制的世界,这个时候,喜欢宅的人会为自己寻求可以控制的事物。
太宅的人,通常伴随着封闭消极和被动,这就是无助,而这个时候,也容易觉得外部世界有坏人,而且坏人很有力量,自己对抗不了,最严重的时候觉得坏人简直无所不能,这就是被害感乃至被害妄想。
出门的时候,喜欢宅的人会磨蹭。磨蹭是一个仪式,是一个进入到不能掌控的外部空间前的仪式,是为了更多地待在自己的可控空间里。
14.主动休息:坐在椅子上,保持身体的中正,感受身体,然后入睡,这叫主动休息。而普通的睡觉就是被动休息,很不一样。通常主动休息哪怕只有5分钟,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接二连三发生不顺,不管是大还是小,都需要安静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内心有了敌意,然后去安抚这份敌意。
15.什么都不做的人,很累。因为关系是连接的渴望,是人类最根本的渴求,要压制它,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一个反脆弱系统。你越是不使用它们,它们就越脆弱,但如果你挑战它们,给它们压力,锤打它们,它们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去爱和有意义的忙,是一种治疗。
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胡特说:孤独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为构建关系在生命初期严重受挫,结果无数人把生命力憋在了自体内。
在人际交往中,你会看到这一点,那些滔滔不绝讲话停不下来的人,你会与他们有疏离感,你感觉他们的语言像是制造了一堵墙。所以需要互相沟通。
16. “见诸行动”,意思是有一种破坏性情绪,当事人不能容纳,必须要把它变成破坏性行动。
“习惯性迟到”是一个空间问题:有人会想尽可能地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尽可能少地进入别人的地盘。因为自己的地盘自己说了算,而别人的地盘上觉得别人说了算,自己会失去控制感。
“习惯性早到”可能是因为惧怕苛刻的你会不高兴,所以提前赶到,以此证明诚意和顺从。习惯性早到的人会用拖延来追求掌控,拖延就是他们对别人表达不满的方式。
一个权力意味太重的组织中,会有各种低效行为出现,这些低效行为是低权力者在对高权力者表达抗争,以此为自己争取一些空间。
17. “我从不打乱我自己的节奏。”村上春树的生活节奏。
例如,他每天的生活节奏是这样的:固定的时间早起,然后长跑,长跑回来后,先洗浴,接着穿得整整齐齐地去见太太,他说:“不能让太太看到我邋遢的样子”。吃过早餐后,他会持续写作三个小时,期间不接受任何人的打搅,到了下午他才会做别的事情。
固定的节奏,就像是一个稳固的容器,可以容纳他的创造力在其中流动。
18.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内向的人在关系中容易顺从,总对别人好,所以建立关系其实对他们是一种损失,而外向的人在索取时不觉得困难,所以建立关系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收益,常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有人外向,有人内向。
19. 成长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从出生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至少需要三次分离。前两次都和妈妈有关,一次是出生,与妈妈身体分离;一次是三岁时形成自己个性的雏形,与妈妈在心理上分离。之后,就是和家庭的分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常是持续到18岁,但现代社会严重拉长了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所以这个分离过程也被拉长了。
20.父亲的功能: 父亲对于孩子来说具有三大功能,第一,带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第二,留在家里陪妈妈,第三,提供规则和秩序。
21. 关系中粘稠与清爽的分别,不仅会体现在个人上,也会体现在集体中,例如公司中。集体文化的企业中,容易缺乏规则、界限与秩序,个体难以被允许有分离自由与独立空间,大家长的意志笼罩一切。同时,在这种企业中的人,容易有粘稠成一团的感觉,而且是混乱的。
以我的感知,个人文化的企业中,容易讲规则、界限与秩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权力是什么,自己的边界又在哪儿,因此容易觉得一切是清爽的。
22. 每个人有两个叛逆期,一个是一岁半到三岁时,另一个是青春期。这两个叛逆期,可以说孩子都是在积攒力量,为了更好地进入到下一阶段的竞争中。
所谓叛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想做自己,所以这并不是一个需要矫治的错误。如果父母想收获一个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孩子,就需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做自己,尊重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在他的空间按照自己的规则来。
看到最简单的事物,其实需要叛逆与冒犯。牛人们之所以在他们的领域内非常厉害,正是因为他们有直面最简单事物的勇气。
总结:
1.锻炼爱好,练习掌控感。
2.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不要强加于人。
3.好的公司会给下属充分的权力空间。
4.成长比某一阶段结果要重要。
5.练习主动休息,累的时候静坐5分钟,关注身体的感受。
练习主动安抚,遇到不顺扭转自己,给予积极能量。
6.去爱和有意义的忙,是一种治疗。
什么都不做,是很累的,因为是对自己内在能量的一种消耗。人体本身就具有反脆弱功能,越练越行动会越强。
7.我从不打乱我自己的节奏,像村上春树一样生活有节奏,他每天长跑写作三小时。
8.父亲的功能: 父亲对于孩子来说具有三大功能,第一,带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第二,留在家里陪妈妈,第三,提供规则和秩序。
9.孩子有两个叛逆期,一是一岁半到三岁,二是青春期,所谓叛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想做自己,所以这并不是一个需要矫治的错误。父母需要给予抱持环境,信任和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