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段=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人,时间轴应该永远都是现在,利用减法原则实现加法生活,通过收拾物品的过程,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释放自己的心灵,改变自己人生。
2、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重点在于舍,通过询问自己与物品在当下的关系来进行取舍,杜绝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进入家门,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从最容易造成焦虑的地方开始着手,比如衣柜,确认不在穿的衣服进行“舍”,然后在进行“断”,在下一次筛选物品的时候提高自己的层次,认真思考,通过不断的提高层次,来磨砺内在智慧,从而改变自己的意识。
3、三种丢不掉东西的人
1、逃避现实型,人太忙碌,没时间收拾屋子,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呆在家里,而把自己的搞得很忙从而逃避住所需要处理的事情。
2、执着过去型,对于过去的种种怀着深厚的感情,不舍得扔掉任何东西,对物品赋予深厚的感情。
3、担心未来型,由于对未来缺乏安全感,所以不断的囤积物品以便应对未来的不时之需,“以后可能会用到”就是一种典型的说法。
那么如何界定“现在”的时长呢,每个人标准不一,不断的调整当下的定义,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对于那种说自己就是扔不掉东西的人,真实的想法就是不想扔。
4、从行动上开始断舍离
首先,要改变思考法则,以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主语是人,而不是物品。比如说放在衣柜里不穿的衣服总是乱七八糟的,这个时候就应该整理整理,这时候你的思考模式并不是“这件物品可能还会用到,所以先留着,”而是“这件物品我需要,所以才留下它”,留下我现在必须需要的就可以了,把不是自己必须的物品扔掉或者捐出去。
其次,要运用实践,找到合适的收拾法则。只集中于一点,在这一点中找到突破口,先定义一个场所,一个时间、时长来进行整理收纳,比如书桌,把平日里堆满书的书桌上只留下你现在需要学习的书籍和资料把不需要的书放回道原来的位置,不管那个地方有多小,都和自己有联系,行动起来才能看到不一样的地方。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那么从那里扔呢?一提到扔大概大脑中最先出现的就是不想扔的东西,这样的话是肯定扔不掉东西的,所以把自己很在意的东西留到最后,先把怎么看都是垃圾的物品丢弃,丢弃它们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跟物品之间告别,可以让人更快的整理心情。
收纳东西时要遵守三分法,七分满原则,比如厨房,我们在收拾厨房的时候,就可以把物品分为食材、烹调器具和餐具三大类,而餐具又可以分为盘子、容器、碗等,盘子又可以分为大盘子、小盘子、其它,不断的重复这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在收拾看不见的空间的时候必须遵循七分满的原则,比如衣柜,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的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想收拾整齐的欲望,也能成为物品出入的通道。
5、不整理的整理法
前面说过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人,如果舍不得扔掉无用的物品,那么物品就变成了主角,人就是物品的奴隶。经过舍弃留下来的物品都是真正有用的物品,长时间的和这些有用物品相处,运用之后,下次在看到喜欢的物品的时候就会反复考虑,认真审视这件物品的价值及实用程度,不会在盲目购买,也就不会在花大把的时间去收纳整理。
在看见喜欢的物品时我们也应该有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明白“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达到完美状态,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物质相对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囤积物品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多此一举,也不要因为这件物品价格昂贵或带有某种意义而舍不得用或扔掉或舍不得送人,这样站在物品的立场上它会跟你说:“将我送给真正需要它的人吧”,让它去到能发挥它作用的地方才算是物尽其用。
把对在房间破烂儿清理的时候,就像也在清理自己一样,收获到意外惊喜,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确定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遇到问题就要面对它、击破它,运用学到的知识保持良好的状态,让家成为最舒适、最放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