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心灵
第一部分 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ABC理论:A代表客观事件,B代表我们的信念和对于事件的诠释,C代表结果。对于C的产生,多数人执着于A,实际上B才是重要的、完全可控的。
大脑使我们成为一个痛苦的创造着,而我们的错误在于无比认同我们的大脑。“我再也不能忍受我自己了”。I、MYSELF;“我”和“自己”,只有一个是真实的。
开悟不仅是痛苦与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是否能找到停止思考的按钮?若是找不到,则你就是你大脑的奴隶,但你却浑然不知,你认为正在思考问题的实体就是你自己。从思维中解放出来,最开始就是要认识到你不是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你要去观察这个思考着,这样就能激活一个更高层次的意识。
步骤一:观察你大脑中的“思考着”,创造思维中的空白,但同时不降低意识。步骤二:专注于当下一刻,专注于呼吸之间——冥想。步骤三: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在思维中创造空白。“某天,你可能会发现你在冲着你大脑中的声音微笑,就像你冲着孩子调皮的动作微笑一样。这意味着你不再认真地对待你思维的内容,因为你的自我意识不再依赖于它。”
要超越你的思维,大脑只是工具。思维具有消极的本质,同时具有上瘾性,上瘾的原因是我们认同它,认同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环境与文化塑造出内心的“小我”,即“我的样子”。事实上,小我需要思维不停运转才能存活,小我专注于过去与未来,充满对过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憧憬,小我提醒我们:如果未来发生这样/那样的事就好了,如果过去怎样就好了,小我会不停地为我们设定目标,指明方向。对于小我来说,过去与未来才是重要的,当下的时刻几乎不存在。
思维与意识。思维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没有意识思维将不复存在,但意识的存在并不需要思维,实际上,思维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使我们超越其他物种,思维的优势是意识演化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让意识演化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我们会被自己的思维吞噬、消灭。要高效的运用思维,但能随时从自我对话中解放出来,享受宁静。
真正的创造性,是在“无念”的状态下创造的,思维仅起到很少的作用,创造需要的无念、宁静的意识层面,需要停止思维。
关于情绪。情绪是思维在身体上的反应,情绪的字面意思是“干扰”(拉丁文),强烈的情绪会产生生理上的变化。如果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那么它会最终停留在纯生理层面,而你对此的体验则是生病。如果情绪与思维相冲突,如思维认为是好的,情绪认为是差的,那么思维永远是说谎的一方,情绪则是真实的。情绪反应在身体上,较好观察,而思维存在于大脑中,较为不容易观察。观察情绪与观察思维同等重要。
爱、喜悦与平和是深刻的本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没有对立面,因为他们源于思维之外。但情绪不同,它属于二元思维的一部分,即有好就有坏。所以在未开悟、认同大脑思维的状态下,所谓的“喜悦”,不过是痛苦与欢乐轮流交替时短暂的快乐,换言之,这种所谓的欢快,仍是源于外在,而真正的喜悦,是由内而发的。真正的爱、喜悦与平静,是不会转化为痛苦的,即使是普通的爱情关系,你也会感受到某种真实且不朽的东西,但它们是短暂的,很快会因为思维的介入而消失。但实际上,它们从未消失,思维仅仅能影响它们,使它们变得模糊,但无法破坏它们。就像乌云挡住的太阳,但太阳不会消失,它仍然在云层的另一边。
关于欲望。思维不停地向外或面向未来寻找拯救或满足,以代替本体的喜悦,以让小我存活,欲望由此产生。这样一来,开悟本身,也成了未来的目标,这样就阻止了我们关注当下、感受当下。萨古鲁在谈及目标时,也提到不要设定任何目标,而是全身心奉献此刻,根据时代的机遇,能走多远走多远。因为此刻我们设定的目标是基于我们此刻的认知,而人和宇宙都是在不断成长的,有一天你会对你之前的目标失望,等你实现了目标,你会感受到无聊,若是没实现目标,则会崩溃痛苦。不要去想目标这条终点线,因为这样你就无法专注于当下,专注于你现在在做的事情,况且,所有人的终点线,即未来,都是死亡。有人说说,会把目标当作动力,即“the goal motivates me”,萨古鲁说,这样无异于马戏团的猴子,“若是想让我表演,就得先给我一块糖吃”。人总希望通过工作得到些什么,可最终都会死掉,什么也得不到,唯一重要的就是我这一生过的好不好,精不精彩。所以要让自己时刻处于有意识的状态,否则欲望、情绪、思维带来的痛苦不可避免。
关于痛苦。人们陷入思维与时间的领域,丧失了本体意识,断绝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一直被痛苦折磨。痛苦分为两类,一是现在产生的痛苦,二是过去产生的,但仍遗留在你思维与身体上的痛苦,我们要做的,是停止创造当下的痛苦,并瓦解过去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