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阅读:〈我的疑问〉
1.根据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88页找规律一节中提到的:后面一个应是什么?我们需要在课堂中强调“一切皆有可能”的规律开放性吗?
2.怎样才能既不出现数学上的差错,又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一、何为数学差错?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88页的题目是小学数学中典型的找规律问题。教材中有一个问题这样表述:后面一个应是什么?这个“应”字值得商榷。回想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用“两两相隔”这一规律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作者在这里提出疑问:规律是否只有唯一的一种呢?事实上,由已知有限项的序列可以生成无限多种序列,因此规律不止一种。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中都强化了规律的唯一性,从而给学生一些误导。如果让我再教这堂课时,我会这样说:你们找到了采旗排列的一种规律,按照这个规律第10面彩旗是红色的。
根据张教授由9面彩旗的排列预测第10面彩旗的颜色,得到的结论是“一切皆有可能”。虽然两两间隔排列的可能性大,但可能性大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这样。所以这就出现了数学上的差错。
二、重复三次就是规律吗?
回想我们在新授找规律这节课时,一般讲的方法是让学生圈出规律、试着说出规律、然后根据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是什么……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会让孩子找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重复排列,那重复三次就算规律吗?换句话说,难道谎言重复三遍就成真理了吗?
今天读完这个章节的内容我发现:重复三次就算规律,这是一个不符合科学的道理。
因为小学里的找规律通常是从有限项开始做周期循环延拓,周期可以不同,循环可以不一样,所以找规律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甚至可能是无限多。
小学数学课堂可以混,但不能错。数学的严谨性就是和这种不严密的数学方法唱反调的。
三、相应的修改建议
1.以“会”代“应”
对于儿童来说小学阶段的数学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一些基本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对于找规律这一内容侧重点在于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所以赞成张教授提出把后面一个音是什么改为后面一个会是什么从而避免给学生仅存在唯一大的错我暗示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因此掌握遵循儿童认知水平的表达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师不能形成思维定式,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发现另外的规律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规律的唯一性,会给学生带来误导,那面对于一群八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以9个为一组的周期性重复,这个规律让他们去主动发现或许又并不实际。这是我的疑惑,如果我们把规律的多样性抛给学生,他们真的能找到其他规律吗?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们不要过分强调规律的唯一性,让他们知道还有另外的规律,把封闭的题目变成开放的题目。这样既不损伤孩子的创造性,又不会犯数学上的差错。在我们教师用书中不断强调规律的核心,其实强调的就是“最小周期”,这对于我们教师的教学思维也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如果说这是教育的失败,那么我很庆幸能够读到这篇文章,让这个数学上的差错不会发生到下一个孩子的身上。
3.把“找规律”变成“创造规律”
创造一个规律来解释已知的现象,这比找规律更贴切,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我们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规律来解释前9面彩旗颜色排列的规律,这样立意更高,避免了各种麻烦,而且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
回答我的疑惑:
我们需要在课堂中引导出规律不止一种这样的正确导向,要告诉孩子可能性大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这样。要充分考虑现行教材和课标的要求,可以通过摆一摆的实验方法来探索验证规律,切记不能再以“重复三次即为规律”这样不负责任的教法,灌输错误的理念给孩子。怎样不出现数学上的差错又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儿童,他们的认知发展和习惯各不相同,我们要充分读懂他们,根据他们的喜好、兴趣、认知水平来设计我们的课堂,只要自己不形成思维定势,其实在找规律和造规律之间,或许还可以激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明日聚焦:分类&分层问题
1617字
202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