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1.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型。不只人格,我们的情感基础也常是童年形成的。如果爸爸妈妈给了我们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我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将爸爸妈妈当作爱情的原型,并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如果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很少,我们一样也会容易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只是情形更加复杂。然而,恋人和父母的原型是不同的,这就引出了许多幻灭的爱情。
2.所谓的缘分,在心理学看来,可以归纳为一个等式:缘分=恋上“爸爸”或爱上“妈妈”。
3.一见钟情,也是恋爱中人最喜欢说的缘分,一见钟情的两种形式。在恋爱中,假设女人心目中的恋人原型是A1,男人心目中的恋人原型是B1。但实际上,这个男人是A2,而这个女人是B2。
由此,一见钟情就会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完美的一见钟情。女人以为,她找到了A1,并且A2等于A1。男人也以为,他找到了B1,而B2也等于B1。这样,一方对另一方的期待和对方基本相符,完美的一见钟情就会产生。如果他们的童年比较幸福,这种一见钟情就看上去很完美,如果他们的童年比较不幸,这种完美的一见钟情就会成为一场灾难。
②虚幻的一见钟情。更常见的一见钟情是,女人按照一个模子套中了一个男人,而且以为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恋人,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似是而非,即男友只是像她的恋人原型,但骨子里却不是。男人也按照一个模子套中了一个女人,也以为找到了理想恋人,但女友骨子里其实是另外一种人。过去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很多时候,我们刻意去寻找与父母不同的人,但实际上,恋人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却常常是他(她)与父母相似的地方。
③找“好恋人”,做“好恋人”。幼儿心中,只有“我”是唯一的主体,而将妈妈和爸爸视为客体。如果爸爸妈妈爱他接受他,就是“好的客体”,他就会最终懂得,爸爸妈妈和他一样,都是主体。于是,他不仅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爱父母,并最终学会了爱其他人,从此,他对于别人,也是一个“好的客体”了。在恋爱中,如果你找到了一个“好的客体”,而自己也做了“好的客体”,那么双方就会进一步成长,真正从孩子变成成人,从对父母原型的执着化为对情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