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卓凡.黔源竹韵
据记载,在明朝末清初时期,有外地移民王姓竹编艺人把编制竹篮和箩筐的编制手艺带入贵州三穗县境内,从此,贵州三穗县借助丰富的竹木资源,开启了有史记载的最早竹类编制。竹编艺人具体是谁,没有文字记载,加上贵州三穗县境内的竹编技艺多以家庭传授为主,年代久远,自然很难考证具体是谁把竹编编制最先带入贵州三穗。
明朝末年清朝初年,推算至今已经接近400年,我想最初把竹编技艺带入贵州三穗并安家的竹编艺人并没有想到,当时他的无心之举,或者是一个解决温饱的举动,却在400年后,成就了一个真真实实的“竹编之乡”。
贵州三穗竹编是贵州竹编的一个亮点,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正式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编)”的称号。这份荣誉来得较晚,但并没有影响贵州三穗竹编的发展。过去贵州三穗竹编都是以箩筐,竹篮,斗笠等实用型竹编器具为主,在现在来看是很落后了,但是在以往那种农耕社会而言,那是再fashion不过的啦,因为它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了人们生活中必须的需求,所以应时代而编,顺潮流而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成就了贵州三穗竹编如今的规模。
建国以来,贵州三穗竹编更是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贵州三穗竹编的瓦寨斗笠更是走上国礼的高度。那些过去的殊荣,虽然有时代的契机,但也不得不说是贵州三穗竹编实力的见证。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贵州三穗竹编达到空前的繁荣,村村编制,寨寨制作,一个大庭院,经常上演编制比赛,那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年代,但却也是人情最融洽的年代。因为竹编编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新千年,新世纪,随着塑料制品和机械加工的普及,竹编这项流传于民间的手工艺倍受打压,艺人改行,用户摒弃,贵州三穗竹编一度低迷。快20年过去,虽然人们的生活理念回归,但是贵州三穗竹编却很难再回到从前,回到那热火朝天的编制场景。
箩筐编制,竹篮编制已经不再是时代的的弄潮儿,实用型竹编制品不再是时代的主旋律,这对于一直坚持实用为主的贵州三穗竹编又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当今社会是提倡什么,反过来就是说明缺失什么。贵州三穗竹编虽然再次受到不同层次的相关部门重视,但要想回归和变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多年的遵守成就了一些竹编艺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是这多年的经验,造成了编制改变的顽疾,不思变,不敢变,不能变成为贵州三穗竹编从实用粗糙型竹编向竹编艺术化,现代化发展的最大阻力。
图文:卓凡.黔源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