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自己和孩子的焦虑状况,可以尝试一些练习。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感受。
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妈妈知道你现在有点儿紧张,这很正常,因为妈妈也会紧张。”这表示你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说:“你别紧张、别难过,这事不要紧,做坏了也没人说你!”这对孩子来讲是压力,只会让他变得更焦虑。
第二步:给焦虑的大脑重贴标签。
我儿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可能是分离焦虑症,每天回到家就动手,总想打人。有一天,我跟他进行了一次谈话。我说:“嘟嘟,你知道吗?你体内有两个小嘟嘟。”他很好奇,我接着说,“一个是‘小天使’,一个是‘小魔鬼’。当‘小天使’出来的时候,你是这么可爱,咱们很愉快。你也很喜欢这个‘小天使’,对吗?你也喜欢跟我们在一块儿快乐地玩,是吗?”他说:“对,我也喜欢。”
我接着说:“那个‘小魔鬼’出来的时候,你就生气,想打别人。这时候,你想帮谁?”
他说:“我想帮‘小天使’。”
神奇之处在于,谈完这一次话以后,“小魔鬼”几乎没有出现过。因为他只要一生气,我们就会说“小魔鬼”来喽,他一会儿就好了,就高兴了,因为他要去帮助“小天使”。
你不要对孩子提“焦虑”,你把它叫作“恐慌先生”“留心小姐”“担心妹妹”。不要起很多个,根据需要,起一个就行。
比如说:“担心小姐又出来了。”当他能够自己看到“担心小姐”的时候,他就学会控制了。你关注自己的内心了,才能够控制它。在日常生活中,被焦虑控制,是因为你自己已经变成了“担心小姐”,但你自己完全没有感觉,因为看“担心小姐”的人不在。当你能够盯住那个“担心小姐”看,“担心小姐”就离开了。
第三步:启用第二反应。
第二反应就是想做一件事之前停下来,回忆一下,想一想该不该做,质疑一下自己的这个想法。一般来说,焦虑的人在遇到焦虑的时候,会倾向于做一个抵抗的、保护的动作,比如做一个大喊大叫的动作,释放焦虑。这时,应该给自己一个再次思考的机会,看可不可以改变。
插入一个我可不可以改变的动作,下一个动作就变了,就不是过去焦虑的动作,而变成一个改变的动作了。
第五步:学会让孩子做主。
我家不存在抢手机的状况,嘟嘟想看手机,我会问他:“看到什么时候还给我,决定看多久?”他说:“打五局就还。”
第六步:鼓励。
在你帮助孩子做出这些改变以后,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更多正面的能量。在一个充满着肯定的家里,孩子自信心会更强。
千万不要担心表扬孩子多了,孩子会翘尾巴,人这一辈子因为翘尾巴所犯的错其实不多,大量的错是因为不敢做而犯的,一个有自信的人是没错的。
有句话叫:“永远自信,即便在犯错的时候。”
帮助孩子自信,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是非常重要的事。
最后,结合我的经验,为大家分享书中的小贴士:
·害怕,我也能做。我害怕这件事,但我照样能做,这才叫“勇敢”。
·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他们为什么感到焦虑。
·帮助孩子划定他们的舒适区,并且一步一步地扩大这个舒适区。
·不要设定过高的目标,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没那么高,他反倒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带来惊喜的人。如果家长整天给他特别高的期望,他最后可能真的变成一个普通人。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压力,压力带来不安全,不安全带来的结果是寻找安全,寻找安全的结果就是带来平庸。
这个推理很明确,我们看到有的人,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孩子完全是自由发展和成长。孩子长大后,即便遇到很坎坷的事,也能够很好地处理,反败为胜。
·要让孩子有掌控的感受,多给他一些掌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