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识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本质的过程。一个人的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和高度,大部分和他的是否具有完成的知识体系、经历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只有极少数人是天赋决定的。
柏拉图的观念论。柏拉图认为不止存在着一个世界,而是两个。一个是通过感官来认知的物理事物不断改变的可感世界,另一个是通过智力或者心灵来认知的智性客体世界。对柏拉图而言,这都是两个真的世界,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柏拉图的进一步认知中,观念世界不仅具有实在性,还高于实在。人们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柏拉图关于观念的理论,认为其关于可知世界是高层次的实在观点是错误的。
对于大多数现实生活的人们,相比可感知的、可视听的物质世界来说,观念世界更像是一个影子。
但是,相比而言,人都希望有一个系统明晰的观念,确保应对这个世界更有章法。
系统思考大观念。系统思考人生的人,具有思想的深度的基础。
生而为人,很多人没有思考一些大观念的能力,他们要满足日常所需而辛勤工作。只有一定程度脱离了物质生活的限制,如继承了父亲遗产叔本华,或者愿意接受清贫的人,如梭罗,在为什么进行此生等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形成自己明晰思想观念。
大观念实质是哲学问题。每个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到它们,但是不是都能很好的理解它们。
那些观念最重要。一个人词汇量的大小即他完全正确使用的词汇量,粗略的能够反映一个人心理的发展状况。但是,一个人词汇量很大,有可能是阅读过很多文学作品,或者是其书里或者口头语言能力很强,但是个人词汇量的多寡并不能准确反映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哲学家莫提默·艾德勒说:“组成哲学或思想的词汇表的词汇,几乎都能包含在一个单词数量不超过1000个的词汇表中,甚至可能只有500个。”在他进一步梳理下,聚焦到64个词汇,其中包括动物、幸福、惩罚、艺术、荣誉等等词汇,最后,他选择其中六个:真、善、美、自由、平等和正义。
这实质是两组观念,第一组是真、善和美,第二组是自由、平等和正义,第一组支配着第二组。这些问题都是致力于哲学思想的人一直争论的问题,都需要持久和深刻的反思。
实践自我的认知。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在受审将要结束的时候说道:“一个善人在此生和来时都不可能受伤害。”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道德高尚的人或者有美德的人,不会遭受他人施加的任何外来的严重的伤害。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寻智慧的答案。
孔子将“仁德”看做是做人的标准,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对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因为如此,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惶惶不可终日,如丧家犬一样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奔波。
只有在一定层次上才能看得到问题的全貌,深入实践才知道存在问题方方面面。坐而论道可以,一遇现实就彻底碰壁,这样的思考深度,毫无意义。相比而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比较、反复、交换”更为实际。
查理·芒格所说:“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而且,你必须将你的经验,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放到构成这些模型的网格上。”
利用模型,推理、解释、设计、沟通、行动、预测和探索,看见更多真实,犯更少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