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他60岁时,曾给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立下了四条遗训,还要求必须挂在中堂上,每天都要读,时时要遵守,不但自己要身体力行,还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后世子孙全部遵行。
这么重要的遗训是什么呢?
就是非常著名的“日课四条”: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慎独被列为了第一条家规,这也是曾国藩的第一自强之道,第一灵丹妙药。
1872年2月,曾国藩让儿子曾纪泽陪着在花园散步,父亲两一边随意走着,一边唠着家常,不知不觉间走到了片竹林处,此时突然刮过一阵大风,曾国藩惊呼一声:“脚麻”,身子一歪,便倒在了儿子身上。
曾纪泽忙把父亲扶进屋中,但此时曾国藩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用力指了指桌上,原来那有他早就写好的遗嘱,曾纪泽急忙取来展开阅读,纸上第一条就写得是:
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短短几句,句句不离慎独。
这句话用现在话来讲,就是父亲苦口婆心的劝告儿子:如果能做到慎独,那么内心就会平静安定,修养最难的就是养心,而养心最难做到的就是慎独了。如果能做到慎独,就可以坦然面对天地鬼神,不会生内疚之心。一个人没有愧疚的事情,面对天地也会神色泰然,这样心情就常常是愉悦的。
儿呀,你要知道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灵丹妙药,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这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也是君子自律的最高境界。
"慎独"最早见于《大学》、《中庸》:“慎”指,谨慎,认真,“独”则指自己私下里,无拘无束,不受任何人支配管理的一种状态 ,这两字放在一起就是意指在无人监督时,仍能保持谨慎不苟的态度。
要知道,人的弱点就是在没人知晓时,最容易因意志不坚定而犯错。
所以我们在“独”时,就越发要“慎”。
东汉时期的东莱太守杨震,在路过昌邑县时,县令王密正好是他提拔起来的官员,王密感他提拔之恩,悄悄在晚上给他送来了十斤黄金。杨震当场就拒绝了。王密认为他是怕人知道,就劝他:“大人,你怕什么呢?现在天黑夜深了,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你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杨震哪怕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面对金钱诱惑,依然能守住心,保持住自己的廉洁,甚至比在别人面前更严格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做到无愧于神明,这种自律性真正让人敬佩。
元代的许衡在骄阳似火的盛夏出行,古代那时可没汽车空调的,自然是走得口渴难耐,恰逢路边有一棵梨树,过路的人全都跑去摘了来吃,只有许衡不去摘。
大家见了就很奇怪,有人就问他了:“这么热的天,你怎么不摘一个来吃解解渴呢?”
许衡说:“这不是我自家的梨,断不可乱摘。”‘
这人就说:“现在世道这么乱,这棵梨树想必是没有主人的,摘来吃、也无妨。”
许衡正色道:“这棵梨树虽然没有主人,难道我们的心没有主人了吗?”
你看许衡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在于他能忠实的对待自己的心,在独处下能管得住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了“慎独”二字。
最隐蔽之处,最见人品
最细微之处,最显灵魂
慎独者,高度自律也
一个慎独之人,心就正,正气存,则不为外物斜
正气会形成一个磁场,让我们心安身强,才有振兴之象
做人要无愧于天地,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守好心,修好身,人生才能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