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张静
【打卡始于】2023年8月30日
【日精进打卡第5天】2023年9月9日
书名:大概念教学
用时:30+
金斯和麦克泰格(2017)提出的“逆向设计”中所谓的“逆向”就是“反过来”的意思,也就是把目标前置。但很多老师会感到疑惑,因为他们写教案时,第一部分就是“教学目标”,那么目标不是已经“前置”了?但实际上,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所指的“逆向”是指立足于“输出端”,即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而且这里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从生活价值来思考的,也就是考虑“学了这些对学生来说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考虑“输入端”,即作为教师“我”要教什么。
比如教一篇说明文,如果只考虑“输入端”,老师们一般就是先解决字词的问题,然后分析这篇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最后布置些作业让学生巩固对说明方法的学习。但如果要考虑“输出端”,老师们就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学了这个说明文单元,学生未来可以做哪些迁移运用?他们如何才能理解说明文这种文体,并且能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等等。
如前所述,与传统教学不同,大概念教学追求认知的结构化,使之成为一种反映专家思维的自然知识,在新的情境中可以被激活和运用。
斯特恩(Stern et al., 2018)54有个比喻,如图1-14上面三幅图所示,传统学习就像在海滩边捡石子,学生带着一个空空的罐子来到海滩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往罐子里一块块地扔石子,石子都是散乱的。最后学生来到一个地方,就是我们说的考试,把所有的石子倒掉,又茫然地带着空空的罐子回去了。
(石子就像知识,罐子就如学生大脑,把知识装进大脑,然后根据问题设问把相应知识提取出来,我记得小学语文和初中政史地生貌似就是这样考查的,那个时候最羡慕记忆力强的同桌,不过数学物理化学还是需要有分析能力)
而在大概念学习中,学生是带着自己的已知来的。但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常常是粗糙的、未经雕琢的,就像图1-14所示的那块石料,也就是说那块石料是学生原有的“经验”,而学习的过程就如雕刻一般,每一刀都是有目的的,使之更加清晰、成熟、复杂、正确,最后得到一个精致的雕像——这暗示学生已经建构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