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些生理上的迹象,可以自我检视功力进退的情况:
1.指尖发胀、赤红圆饱,或有针刺感,又或是腿胀,或皮刺痒。这是气血活泼,气穿皮的现象,表示功力有进步,此时不宜停顿,要更下功夫练去。
2.以手托臂,称一称有没有骨质沉坠的手感。大凡功力愈深者,其两手臂愈沉重,这是因为气沉入骨,骨质日益缜密而重实。
3.手臂肌肉试抓一抓,是否如皮球一般弹性知足,弹性愈佳,表示气血愈活泼,表示练法得当,意气越来越灵活。
三九天气冷,筋缩、皮肉紧,毛细空开,内热发不出来。因此必须练功,以散内热,不然内部郁热,容易生病。
三伏天气热,更须练功,使内外交流产生平衡。在天气热时,口鼻释热不及,因此必须练功使内热由毛细孔排汗出去,练后,常有内部书畅,皮表凉爽的感觉。
因此内热外冷时,要发散之,这是冬天;内热外也热时,要交流之,这是在夏天。冬令时不宜进补而增加内热,应闭而藏之;进补宜在秋天,秋为收,收食补之益也。即使天冷,也不宜穿太多衣服,人的身体稍微有些冻才好,不可太娇惯了。
练学,开宗明义,第一步先求松。人体一动,内则脏腑,外则筋骨,皆容易紧张,因而喘气僵硬,肢体不协调,未站已先败了七分。所以要有意识逐一地去放松内外各处,使其一一松透。如此,松到透时,即得到无意识的松,而几近自然了,圆、活是其次要义。
指法基本说:手分三部分,指、掌、拳;其中掌法和指法相连。用指之法,向外走,为刺,向内走,为钩;二指合,指尖合,大指食指二指为掐。指面合,大食二指,为捏。三指合,大食中三支,为採。五指合,为抓。指力之锻炼,须注重五行相合,尤须有“领”之用意。“领”是领导,先行的意思。领者为先,其他肢节随之。掌心向下时,大指、小指为领,此二指内扣,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随之而紧劲。一般练抓坛子练鹰爪劲时要用此要领。掌心向上时,大、食指、中指三折相合为领。掌心向左右侧时,大、无名指相合为领。掌心向前时,五指相合,五行相合同领。
掌法基本说:掌法难精,仅次于指法,但变化之妙又胜出拳法很多。掌心向上为“仰掌”,向上走为托;向下走,为摔;向内走,为砍;向外走,为甩,和太极拳之挒劲不同,不可混淆。挒为双手旋转反向撕开之劲,如斜飞式。
掌心向下为“俯掌”,向下走,为拍;向外、右走,为外挂;向内、左下走,为内挂。内挂或外挂,用腕发,且须柔而松。
掌心向下,指尖前为“平掌”。前移为问,用以探询、试敌之虚实;掌心朝前,指尖向上,以掌印攻敌,为按。继续前攻,为推。掌心朝左右侧,指尖朝前为“立掌”。用为插。掌心朝左右侧,指尖朝上为“劈掌”。用为劈,但常翻转为他掌使用,如一翻掌心朝前为按,走指尖下肉之劲。
拳法基本说:拳法击人,欲入内则不可不讲究法度,一般俗人握死拳头大人,是未经调教,不惟不足取,打人亦只皮肉浮伤,与练家子不可同日而语。
虎口向左右侧,拳心向上为“仰拳”。为向上劲,由肘领而发之,肘愈弯如月,其劲愈大如冲天炮。拳空握,若功夫深,未卷实,以第二指节击人,是为“点”;若功夫未深,运时未卷,落点卷实,以二、三指节着人,是为“按”。
虎口向上为“竖拳”,为平劲,由脊椎领而发之。虎口向左右侧,拳心向下为“俯拳”,下打劲,以肩领而发之。一般常见达摩像里拳头向下,张口大哈,须眉皆张,手上念珠上扬的凛凛神威,即是此拳的一个示范。
此外,以腰为领而发螺旋筋,则上述各拳皆在其中,并不局限,是在各人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