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30 三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音整理
首先来说前面讲的这个异端。有一种说法儿,就是钱穆讲的,认为异端说的就是两端。这个我觉得不是很合适,因为异端,首先从词性上来讲,它是个贬义词,两端是个中性词。当然你非要把它解释成两端,那也没办法。只是说我们对这个论语的解读呢,嗯,尽可能的找到它的本意,减少自主的发挥。
比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长短、高低、肥胖,是不是这一端就能把另一端叫做异端呢?恐怕不能,因为异端,我觉得它更主要的是一种主观上的结论。觉得与自己相差太远,或者说矛盾比较深刻,矛盾不可调和,这是主观上的一个判断。而两端呢?那实际上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客观性。相对立的双方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好,我们今天接着来继续共同学习为政篇第17章。这个17章呢,是孔子对其中一个弟子的训话。“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首先来看“由”,由就是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到晚年的时候又字季路,这个季呢,是它的排行,在家应该是老三。
《左传》把他尊称为季子。他是孔子早期的弟子之一,比孔子小了大概八九岁。我们知道孔子早期的弟子,大多学成之后都辞别老师做官去了,恐怕只有子路,几乎是终身追随老师。即使他有一段儿当了官儿,他也常常在老师的身旁陪侍。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说,子路性鄙好勇。也就是说性格比较直爽,比较崇尚武力,没有啥城府,还好面子。
正是因为如此,孔子对子路经常进行批评,说他不懂装懂,乱发议论。那从这一章的内容可以看出,确实如此,这与史记中的记载相互印证。
在整个论语里边子路出现的次数比较多,30多章里面都有,大多都是挨骂的。因此我们说子路恐怕是孔子弟子里面的挨骂最多的,但是,实际上孔子并不是讨厌子路。
而是因为子路,经常在他身边随侍,所以对话交流比较多,也都比较直率。所以,在整个论语的文本里边,子路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比较比较粗野,哎,就是性格比较粗鲁,四肢比较发达。大概有这样的一个印象吧。
另外根据周代的礼制,父亲称儿子,上级称下级,老师称学生,都是称名不称字,就是直呼其名。所以,在这个章节里边,孔子直接说,“由,诲汝知之乎!”
就是说,子路啊,你这个小子,让我来教教你什么叫智慧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就不用解释了。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是知也”。中间两个知和两端两个知的意思不一样,中间两个呢,是知,了解,知道不知道;两端的两个知,智慧的意思。实际上,这是讲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当老师的,对自己的学生说不知道不懂得,这需要一种勇气。但是在求学的道路上,这一点又非常重要。不懂装懂,只能让自己远离智慧。有了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才能够逐步的了解更多,懂得更多,使自己进步的更快。
最后说两点,一个是诲,就是教诲。女,通假汝,过去没有汝这个字,只有女。这两点应该是在中学语文教材里边已经明确说过的,就不再过多解释,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张居正直解
由,是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诲,是教诲。子路好勇,凡事只要胜人,盖有强不知以为知者。故孔子呼其名而告之说:“由也有志于知,我今教汝,以求知之道乎。盖人于天下之义理有所知,必有所不知。自家心里本是明白,有不可得而自昧者,若但以有所不知为耻,而遮护隐讳,不论知不知,都强以为知,这便是欺了自家的心,而知有所蔽矣。汝但于所知的,即认以为已知,于所不知的,即说是我尚未知。则虽不能尽知天下之理,而此心不敢自欺,于真知的本体,不曾昏昧,这就是知的道理了,何必无所不知而后谓之知乎!所以说是知也。”此可见天下之道理无穷,虽圣人亦有不能尽知者,但圣人之心,至虚至明,固不以不知者自强,亦不以已知者自是,故稽众从人,好问好察,此尧舜之知所以为大也。
李零讲解
这也是“因材施教”。
“由”是子路的名,字亦作繇,他和颜回的爸爸颜无繇名字相同。古人往往重名,和今天一样。子路是孔门一期的学生,大师兄。他的优点是直率,缺点是莽撞。孔子呵斥他,意思是说,什么叫“知之”,我不是讲过了吗?你难道忘了吗?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叫知道。话有点像绕口令。我估计,子路肯定是说了什么冒失话,所以孔子才这么讲。
治学之难在于,我们常常分不清我们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特别是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庄子·齐物论》有一段问答,啮缺问王倪,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万物是不是有一样的标准?王倪说,我怎么知道?第二个问题,你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第三个问题,万物不能互相理解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三问三不知。他说,我也想试着讲一讲,但我怎么知道我知道的就一定不是我不知道的,我不知道的就一定不是我知道的呢?孔子也喜欢说“不知”,但并非真的不知道,而是知道也不告诉你,借以表示不满(参看《八佾》3.11)。
老师是干什么的?他要告诉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知”与“不知”,界限在哪里。他常常不能告诉你最终答案是什么,却往往可以告诉你这个结果肯定不是什么,有经验和没经验,就是不一样。美藏在石头里,砍去多余,就是美丽,这是雕刻家的话。但我们常常无法知道什么是多余。(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
孙中兴详解(部分)
《中庸》里说舜:“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舜是真正的大知,因为他不耻下问,浅近之言也仔细吸取。
《中庸》里又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gǔ 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们都说,我知道!我知道!但别人把他往罗网陷阱里赶,他也不知道躲避!
俗话说:“不知者不为罪。”这话不对。又是为自己开脱。不知道确实不是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最大的罪。你明明不知道,你怎么又敢担责任、敢上呢?这就是没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