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比时间更久》读后感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网”主题,参加短毛碎组织的好文共读活动】

这篇小说的结构很有意思。

作家钟求是将一部写了一半的小说、创作小说的灵感来源、没能完成的原因、以及对未曾谋面的小说原型人物的想象,嵌套在一起,读来令人一边恍惚,一边怅然。

小说开始是虚构部分,只创作一半的故事:

七十九岁的退休老教师周文振坚持要改名,改回原名,改名是需要理由的,周文振在心衰住院时,终于对儿子周一忆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许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与年轻时的恋爱有关,儿子在他的讲述里,看到昆城夏日的风韵——“黑白老照片似的苍凉味道。”

不过,作者卖了个关子,没具体讲周文振的故事,接着说改名事件的发展,周一忆请熟人吃法、送卡,用心帮父亲改名,最后更名申请没有批,他只得办了张假身份证给了父亲。

故事停在周文振拿到新的身份证那一刻——他在“瞥见了桌几上母亲的目光,慌一慌眼神转过身子,把身份证往手掌里收了收。因为对着背部,周一忆没看见他脸上的光泽是否褪去。”

为什么故事在这里停下?

因为现实中的作者看了张艺谋的电影《一秒钟》。

电影中的主角,一位政治犯,为了能在电影里看到女儿一秒钟的镜头,冒险溜出劳教农场赶去看电影。这个追看电影的情节,刚好和作者要写的小说情节撞车了。

作者的情节有真实原型,是教他高中语文的周庭起老师。

周老师在耄耋之年时,给作者讲了自己的一段恋爱故事:他在解放前加入地下党,解放后做了警员,认识体操队女友后,为爱放弃公安身份,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又追赶女友步伐,考到杭州师范学院。女友通过体操比赛,到了上海。周老师却下放平阳。

终于有一天,他收到女友的分手信,从此娶妻生子,天各一方。在孩子出生后,他再次看到女友,是在电影正片前放映的《新闻简报》中,女友作为体操教练的镜头一闪而过,他又打听去看了另一场露天电影。

为什么要采取先虚后实的双线叙事?

我猜,大约是爱情主题,被无数人书写过,如果按时间线顺叙或倒叙,似乎都会让读者直接猜出结局,而这种设计,让读者可以在真真假假的探寻里,慢慢拼凑出整个故事。

虚构事件中的父与子充满生活的细节,父子间的对话,儿子拍的照片,父子俩的散步,父母二人的相伴,包括儿子以“创意费”名义送出的银行卡……被儿子理解的 “改名执念”,照进真实的周老师和婵老师故事中,呈现出白居易那一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的情怀。

婵老师一生未婚,当年的放手,不过为了成全,周老师层为她放弃仕途发展,她想让周老师安心成家。作者为她设计的结局,是去世前,一封一封烧掉旧时的信件。

这篇小说中的虚实部分处处呼应。

虚构的周老师七十九岁对儿子说出改名背后的故事,真实的周老师八十左右对学生讲出过往的经历。

虚构的周老师看不上不浪漫,不喜欢说话,真实的周老师不开玩笑,十分认真,“内心的悲喜是遮蔽着的”。

虚构的周老师,电话找来儿子谈改名时神色庄重,虚构的婵老师同样一个电话召来儿子“摆出一副有点庄重的样子”要烧信,这是两位老人站在生命的终点,郑重地致敬爱情。

虚构的周一忆用照片记录父母相处的温馨,真实的周老师有女学生拍摄了与老伴牵手的细节。

每个情节的推进,都有细腻真实的场景描写。这让故事同时呈现出真切和含蓄。

我不知道别的读者看到“周一忆”这个名字,会有怎样的联想,我想到的是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一句,还是白居易的。当面容端正,气质儒雅的周老师与作者在西湖边的茶室,追忆自己被时代隔出山长水远的爱情时,神色安定,眼底微澜。

“周庭起,叶茶竹”这两个名字也是动人的,充满中国人才懂的韵味。

大约这世间有许多人的心底,都埋藏着一段无法言说往事,“心有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却只能抱残守缺,毕竟身边人身边事才是现实的人生,日子还要平淡地过。

于是,那些刻骨铭心,只能在片言一字中,惊鸿一瞥里闪闪烁烁,待人生尽头孤独一人时,才能坦承。

不过,网络时代,这样的故事,大约也要渐渐绝迹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