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阅读《数字时代的学与教 2-- 揭秘课堂变革路线图》后,我深受启发,尤其是书中关于从数据中反思教学以及培育数据感的内容,为我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方向。
书中提到,设置好问题是成功教学的开端。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方式。以往,我有时会提出一些过于宽泛或指向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回答要么过于简单,无法深入思考,要么方向各异,难以达成有效的课堂讨论。例如在教授 “三角形的分类” 时,我曾提问:“三角形可以怎么分类呢?” 这个问题过于开放,学生们的回答零散,课堂节奏也较难把控。对照书中案例,我意识到问题应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再次教学时,我准备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手中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点,然后提问:“根据你们手中三角形角的大小或者边的长短关系,能不能尝试给这些三角形分分类呢?” 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具体的观察对象和思考方向,讨论热烈且更具针对性,对三角形分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数据感的培育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至关重要。课堂上,通过学生对问题的作答数据,我们能够直观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过去,面对学生的作答结果,我虽然会关注对错情况,但缺乏深入分析。现在我明白,不同的正确率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教学信息,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当遇到简单基础知识的题目,若大部分学生回答正确,我会随机挑选学生阐述理由,这既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对于重要知识点的辨析,小组限时讨论的方式十分有效。在教授 “分数的意义” 这一难点时,我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相互碰撞。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检测性题目则能即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当发现正确率低于 70% 时,我会组织学生两两讨论,重新作答。例如在 “小数除法” 的练习课上,通过学生的作答数据发现他们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错误较多。于是,我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找出错误原因。经过讨论后的二次作答,正确率明显提高。
书中还提到,要避免数据失真,可在题目选项中设置 “我不懂 / 不会选”。这一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样适用。小学生有时可能因为害怕被批评或不想表现出自己不懂,而随意选择答案。设置这样的选项,能让学生更真实地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帮助我们教师做出更准确的教学决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对数据的分析与运用,都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刻意练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不同的学习数据时,从容应对,做出合适的教学决策,从而打造出更高效、更具活力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