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宿不秀·秦桧不会·陛下不下
一,有朋自远方来
中国的朋友遍天下,我的朋友胡适之,朋友二字连用习以成例,像似同义复词。但在秦汉以前,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古时用贝壳当货币,五贝一系,二系为一朋。由朋引申出有共同志趣、共同利益、共同目标者,且偏指有共同利益者。由此再度生发出朋党、朋比为奸的贬义。而友则纯然是褒善之义。朋的有无不妨碍成为友,而友情的有无也不无害于朋比为利,商场、政坛多见如是。所谓世事原知鹿似马,人情惯见友成仇。
《论语·学而》开篇三句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通常的解读是:努力学习又温习,非常愉悦(说yue),有朋友从远方来,非常快乐,人家不了解、不理解我,也不恼怒,这不是君子该有的样子嘛。这读法像极了郭德纲的一首定场诗:湛湛青天不可欺,张飞喝断丹阳桥,虽然不是好买卖,一日夫妻百日恩。一句不挨一句,毫无意义关联。
我尝试换一种读法: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温习加练习,一肚子的学问何不传授(说shui)与他人?巧得很,远方来了一个有“朋”的土豪,来上emba镀金,好家伙,这事闹的,一个会补锅,一个锅要补,各取所需,不亦乐乎?可是这家伙太笨了,底子太差,上了一学期,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懂;唉,千万不能生气,这才像一个君子嘛。何况还收了人家几百条束脩。人不知而不愠。
如果我的解读是对的,那张艺谋在某大活动中的引用就错了,起码不严谨。大活动还有三不好。一,既然以缶之名,最低限度要保有缶之差不多的外形,而不能生造一不伦不类,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玩意假借。既不是创新又不算继承。二,西周创制的六艺有射礼,这个射恐怕要早于希腊的奥林匹亚运动会,而且还是现代比赛项目。本可以做一篇大好文章而不做,是不知道有这个“射礼”?殊为憾事。三,后来曝光的对口型假唱对台前幕后两个 小女孩都会造成阴影和伤害,伤害的还有国家形象,虽然他是以国家形象之名。在某些人的眼中,人只有两种,有用或无用。
张艺谋从他的《活着》死了之后,越来越像里芬斯塔尔。大活动、大手笔、壮观的场面调度、强烈的色彩对比、英雄叙事、拜神情结,乐此不疲。
二,华夏美衣裳
赤县神州称华夏。华夏最早的出处见于《尚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唐孔颖达疏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是一千年来的主流共识。当代王东岳先生另有别解,他说华指华山,夏指黄河中下游。这个解读让我想起为秦和商鞅大唱颂歌,无所不用其极的孙皓晖,二人都是陕西籍,可敬的故里情怀。
在下拙见,孔颖达对华的解读是对的,对夏的解读不确。夏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有首、有手、有足的图腾,极有可能也是夏人的自称。夏人呼周边名族为猃狁、蛮夷、戎狄,虽然有但也不全是贬义,因为他们的图腾就是动物形象。这是夏人的第一自豪感。但是,仅仅一个图腾还不足以服众,还要在服章上比高下。周边民族要么断发文身,要么兽皮作裙,而我夏人的嫘祖就已开创了饲蚕纺绩制衣,衮绣纹章。尤以天子冕服十二章最为华美。这是夏人的第二重自豪感。所谓华夏即指衣着华美的夏族。这夷夏之辨的心理后来演化成“垂衣裳而天下治”的道统。看当代g20峰会的承办国每每要展示其民族服装,可见古今中外,心理攸同。
有一首《张三的歌》唱道···华夏美衣裳···,究竟是源流未断的同胞,写的准确,写的美好。
华夏子民是炎黄子孙,我毫无根据的遐想,华夏二字可能与炎黄二字有些关联。黄是大地丰收之色,华美之色,它来自炎炎夏日的普照。
三,星宿不秀·秦桧不会·陛下不下
中国是早熟的农业文明,有顺应农时的悠久的天文历法传统。上古时期已产生二十八宿分野学说。这个宿念“xiu”,不知道有何来历,何时开始的?星宿就是星星的家,是星星住宿的所在,那么,这个宿就应该读“su”。不记得也无从查起,古籍里还有一种叫法,二十八舍。
悠久的农业文明对应的是漫长的专制历史,皇帝多连带着出了很多忠臣、循臣、佞臣、弄臣、奸臣。南宋的秦桧是流量最大的奸臣。秦桧的养子熺、孙子埙、曾孙钜,这之后应该还有一个水旁的什么孙。很显然,老秦家的谱名是依照五行相生的科学学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第次排辈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桧是木就该读“gui”,查桧字,称桧柏,也叫园柏,常绿乔木。
秦桧的老板宋高宗称陛下。太子称殿下,长者称阁下、尊者称足下,非常怪异。华夏礼仪之邦,文字讲究以致成狱,怎么可能以下犯上,以卑称尊?陛指阶陛,是高于地面的台。台上的皇帝居高临下,俯视群臣,百官立于台下低眉垂首,战战兢兢,岂敢称皇帝为陛下?于礼不合、于理不通。读古人尺牍,称呼接引的书写格式与现代人(当代人不写信)截然相反。第一行是自称:敬禀者某某顿首百拜云云。口语与书面语的习惯是伴生关系,以此类推,臣子站在阶陛之下向陛上的皇帝奏事,开口的陛下应是自称,即陛下的某某现在向领导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