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以下简称《定位》)这本书中,作者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深入阐述了定位理论及其操作方法。什么是定位?特劳特说:“……针对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定位的最新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在定位理论中,最常提到的是顾客的心智,可以见得的是定位实质上是争夺用户心智的行为。但是争夺心智并非直接改变心智。人的心智一般只会接受与其以前知识与经验相匹配或者吻合的信息,心智一旦形成,几乎不可能再改变,“改变心智是广告的灾难”。正确的定位应该是操纵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经存在的关联认知。
张云在序中提到,定位理论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中国企业更习惯于以日韩企业的主流模式为标杆,学习他们的经验,致力于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以海尔为代表:以冰箱起家,逐步进入黑电、IT、移动通信等数十个领域,而利润率基本在1%左右。而在中国市场,各个行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盈利能力稳定的企业和品牌都效法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美国模式。
工业化时代的生产社会化在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容小觑的问题:同质化严重。特别是在充斥着“爆炸式”变化和发展的今天,不仅我们接收的信息、使用的产品不断趋同,作为个人的我们也正在被“流水线”按照同一标准打造。但是,我们并不甘于做普通的“齿轮和螺丝钉”,我们想拥有自己的个性,接触有趣的事物。因此,我们需要定位,定位应被整合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经济的转型需要中国企业投入定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中,实现经营模式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现如今很多品牌和产品热衷于赶潮流,竞相模仿爆款,比如淘宝或者小红书推荐的夏装新款很多都是易梦玲同款的纯欲风,大量使用“碎花”“法式”“气质”“炸街”等标签堆砌,令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不免产生厌恶、烦闷的情绪。以小见大,企业、品牌应该学会定位,寻找或者建立起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化优势,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定位》属于能够影响读者思维方式的书,通过阅读,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晰的考量。我觉得,定位理论亦可以运用到个人身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优势并对外展示。我们并不需要盲从他人,跟风做出选择。比如说我不需要刻意迎合家人亲戚的认知和想法,勇于跳出一些虚无缥缈的规则的束缚;比如说我不需要通过考教资、考研、考公等手段——既不适合我,我也不喜欢——来证明我的能力。我不想成为别人的附庸,也不想因为别人做了而做什么,我们应该为自己定位,发掘自己真正适合和喜爱的优势,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需要定位,如此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散发出一点微弱但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