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次都没有控制好情绪。
第一次是前两天冲爱人发脾气了,原因是我去卫生间洗衣服了,本来在陪孩子玩的爱人也不管孩子,让孩子在临近午饭时连吃了两颗糖。我质问他为什么不管孩子,让孩子饭前吃了两颗糖,因为二宝从小吃饭就不好,饭前吃了糖,会影响吃饭。
第二次是对孩子发火了,原因是孩子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画画,自己当时没有控制好情绪,把孩子的画画书扔了。但随机意识到自己处在情绪当中,然后离开孩子去拖地了,边拖地边反思,气消了不少。
做的好的方面是这两次我都能马上意识到自己在生气,及时做反思,没有让坏情绪持续蔓延。
记得李笑来老师分享过,“我很生气”和“我知道我现在很生气”,这两者之间有这巨大的差异。
前者只能在接下来的每分每秒更生气,后者却因为元认知能力被激活而可以做到把注意力转到“我为什么很生气”,乃至于找到很生气的原因,然后再把注意力放在那个引发情绪的问题上去。
能解决就去动手解决,不能解决的话,也好想的开:既然解决不了,生气也没有用……
这样一想,我当时的情绪马上就像气球泄气了一样,不那么气哄哄的了。
然后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生气?生气能解决问题吗?就目前来讲,我能做的最佳选择是什么?既然都是为了孩子,那么怎么做对孩子最有益?
回到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冲爱人发脾气,没有看管好孩子其实只是一个引子,根本原因是自己心情不好。为什么心情不好,因为想到了学生的事,不能顺遂自己的心愿发展。还是想追求完美,还是有掌控欲,没有做好课题分离,对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不能放下。
同时想得到认可感是每一个人追求,但是若一味地在意他人的看法,那你就只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一个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认可,谁都做不到。
也就是说因为自己想到了不高兴的事,心情不好,所以才会借机发挥,给自己的坏情绪找了个出口。现在想想,多不应该,为了他人的事而闹心,为了他人的事而冲自己最亲爱的人发火,太不应该了,太不值了。
再说孩子已经吃了,发火也于事无补啊。结果不就是可能造成一顿饭不好好吃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啊。
第二个问题中,孩子不好好吃饭,可能就是因为不饿。不好好画画,可能是因为心理不舒坦。因为我马上要上课,只有半个小时可以陪他画画,所以催的比较急,孩子可能感受到了我的急躁,所以迟迟不动,我越急他越不动,所以就有了下文。
想想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孩子是能准确感受到你的情绪和状态的。做着甲事想乙事,分心的自己当然不能好好陪孩子画画,孩子也就难免出问题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保证一直不带情绪不发火,所以以后再遇到问题有情绪时,我们就要想法子按流程来疏导自己的情绪。
首先要调动元认知能力意识到自己有情绪了。
然后觉察自己现在处于什么情绪,引发情绪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能解决吗?有什么方法能在目前的情况下更好地向前推进?
生气发火不是目的,解决问题使事情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才是正确的。
希望我们都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允许情绪发生,也能看着情绪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