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将成长型思维和现实型思维结合在一起?
一、现实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博士认为,抱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在某些领域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可以顺利完成相关的工作。而在其他领域,没有这种天赋,所以很难完成这种领域的工作。这种现实型的思维方式,往往会阻碍他们的发展。对于抱有现实型思维的人来说,失败就是灾难。遭遇失败时,他们会选择逃避或者埋怨他人。
二、成长型思维
与现实型思维相对的是,成长型思维具备这种思维的人相信生活在不断变化。没错,我可能不擅长某事,但原因可能是我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这方面的能力。成长型思维可以高度概括为六个字:“但是未来我能。”“我还不会写代码……但是未来我能。”“我还不会写商业企划书……但是未来我能。”“我还没有找到合伙创始人……但是未来我能。”这六个字可以将我们提升到全新的层次。
但是成长型思维的缺陷是它往往忽略了一些人在生活中已经拥有的大量不公平优势和运气。
毕竟我们不太可能真的这样说:“我不是亿万富翁……但是未来我能。”“我不是职业足球运动员……但是未来我能。”“我不是第一个去火星旅行的人……但是未来我能。”
从现实来看,这些目标是我们无法实现的。第一位亿万富翁很可能是现在已经坐拥数十亿美元资产的某位科技巨头——我们预测可能会是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在未来大获成功的职业足球运动员,现在可能不到18岁,而且必须自孩童时代起就开始接受成为职业球员所必需的训练。第一个登上火星的人,现在应该正在接受成为宇航员的训练,或者可能也是一位拥有数十亿美元资产的富翁(我们认为可能是埃隆·马斯克)。
“一切皆有可能”的意识绝对是心理工具箱中的一件利器。然而,我们思维中还需要有现实主义的元素。当然,这个元素也不该过度限制我们。我们需要找到适合的平衡。如果你一味强调“一切皆有可能”,那么脑子里充满了是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一旦回到现实,环顾四周,目睹着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差距,你便会经历内疚、自责和苦恼,你会自怨自艾或者变得尖酸刻薄、愤世嫉俗。
三、现实——成长性思维
所以我们需要将两种思维进行中和,即现实——成长性思维。它是指有能力接受已有的硬性限制(比如宇宙的物理法则),同时相信凡事皆有可能(以形而上的方式看待世界),这种思维承认人生确实会遇到限制,但是这一限制并不像有些人眼中那般不可逾越。
现实——成长性思维在自我意识和自我信任之间找到了平衡。自我意识说:“我清楚我可能无法永远赢得诺贝尔奖、治愈癌症、当上总统或总理,或者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自我信任说:“我会以自己的方式取得成功,即使实现目标困难重重,我也会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甚至可能会产生比我想象中更大的影响力”。
现实——成长型思维鼓励我们在工作时脚踏实地,但是依旧敢于梦想。梦想并非一味空想或者单纯的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脚踏实地也并非只是埋头苦干,认为我永远不可能超越平均水平,永远只能是普通人。你需要将两者结合,你需要设置现实的目标,而非只是关注不同寻常甚至是一个反常态的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