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启明星——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农加贵

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群山中,有一个曾经被称为"麻风村"的地方——落松地村。1986年,20岁的农加贵背着行囊走进这片被偏见笼罩的土地,成为落松地小学的第一任教师。这一坚守,就是38年。他用知识为孩子们凿开了通往外界的窗,用生命的热度融化了疾病与歧视的坚冰,在深山里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一、以身为烛,照亮求学之路

初到落松地,农加贵看到的是20平方米漏风漏雨的土坯房教室,用木板涂黑的黑板,以及村民因疾病致残的身躯。恐惧如潮水般将他淹没,但当他看到孩子们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的专注神情,听到家长们颤抖着说"老师,求你留下"时,这个年轻的代课教师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

为解决师资短缺,他独创"复式教学法":先给高年级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转身为低年级讲解拼音,再返回高年级批改作业。一天下来,他在两个年级间往返数十次,嗓子哑了就含着草药继续上课。1992年,当第一批12名学生以全县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县五中时,这个曾被视为"禁区"的村庄终于发出了自信的呐喊。38年来,126名学生从这里走出,成为教师、医生、警察,他们的人生轨迹因农加贵而彻底改变。

二、春风化雨,润泽山乡沃土

农加贵的教室永远向村民敞开。每到夜晚,煤油灯下挤满了来"充电"的村民。他教汉子们读写借条,帮老人给远方的孩子写信,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种植三七的技术要点。村民王大叔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用歪歪扭扭的字写下"脱贫申请书"时,农老师眼里闪烁的泪光。

为了让孩子们安心读书,他兼任炊事员、保姆和心理辅导员。清晨五点,他在土灶前熬粥的身影成为校园最温暖的画面;深夜,他打着手电筒送发烧的孩子去卫生院,裤脚沾满山泥;当有学生因家庭贫困想辍学时,他掏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垫付学费。38年里,他骑坏了5辆自行车,磨破了100多双解放鞋,却让落松地村彻底告别了"文盲村"的历史。

三、初心如磐,铸就精神高地

2017年11月17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握住农加贵的手说:"你做得很好,党和人民感谢你。"那一刻,这个在山路上奔波了31年的乡村教师泪湿眼眶。他知道,这双手不仅代表个人的荣誉,更承载着全国832个脱贫县280万乡村教师的坚守。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农加贵连续三年提交关于乡村教育的议案。他建议的"城乡教师轮岗制"已在云南试点,他呼吁的"山区教师专项津贴"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扎根山乡。2024年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后,他将全部奖金捐给了"山区教育基金",却舍不得给女儿买一部新手机。

如今的落松地小学,四层教学楼在阳光下闪耀,电子白板替代了土黑板,琅琅书声取代了曾经的叹息。但农加贵依然住在学校简陋的宿舍里,清晨第一个打开教室门,夜晚最后一个熄灭办公室的灯。他说:"我愿做大山里的一棵松树,用四季常青的枝叶为孩子们遮风挡雨。"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农加贵用38年的坚守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用希望点燃希望。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个人的选择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平凡的岗位也能铸就不平凡的人生。正如他在入党申请书上写的:"我的生命,要像火把一样,永远照亮孩子们前行的山路。"这,就是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精神图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