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部分内容,我忽然想到纪伯伦《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
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
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前几天,张老师还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写给教师最重要的一句话:一定要记住,这是别人家的孩子。”张老师发的时候并配文——消极的积极。
把这首诗跟张老师的话联系起来,再读这部分内容——《对生命的接纳与理解,应成为家庭文化的核心》,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通常会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父母,什么父母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长等等类似的话。诚然,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些我们所未知的孩子的世界,比如自闭症、ADHD、抑郁症不一定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有些孩子就需要经历这些,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命。
所以张老师“写给教师最重要的一句话:一定要记住,这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消极的积极,就是呼吁我们“对生命的接纳与理解”。别人家的孩子,应该更加慎重,更加认真面对。想起了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的一段话——“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而对于普通的家庭而言,更是如此,“接纳孩子,理解孩子的生命特点,理解孩子的根本需要,才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
如果,父母都无法接纳孩子,理解孩子的生命特点,那么,孩子将会以何种状态去面对未来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