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满怀沉重的敲下 “死亡”,这两个字,,因为每每看到这两个字出现在眼前,都让我不得不去面对这两个词背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困惑与压得喘不过来气的沉重。请允许我使用一首诗中的一句话来作为今天议题的开启,表达我对于死亡那不可诉说,无可言状的受感受——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第一章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死亡是深深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知道却不愿意触碰概念,但是似乎却被它追着跑。有的人用尽一生在逃亡,不想被心中的“死亡”追到,进而一直生活在焦虑中,不容喘息。存在主义告诉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直面骄阳(死亡)”,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无处可逃的人生主题,因为对于直面死亡,觉察死亡,才能更好的走向死亡。在此引用顾城的诗来开启对于死亡觉察的理解“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年幼时,只是觉得这首诗很美,当慢慢成长,对生活的意义开始进行思考,知道触碰到死亡,才认为这句诗绝妙的形容了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就是无尽的黑暗,无论是生命的终结还是生命意义的终结,但是这种黑暗也同时给了我们觉察的契机——黑色的眼睛,而我们可以透过黑色的眼睛来寻找存在的意义。虽然黑夜是必然的,但是黑夜中也有光明,黑夜也有它存在的意义。对这句话的觉察,来自于我对死亡的直面,一直认为死亡离我很远很远,即使小时候亲人去世,但那些也是懵懂的概念。直到陪伴我十三年的家人(我的狗狗)死在我的怀抱,那双渴望活下去的眼睛,我一生难忘。她在生命最后的挣扎与无力,我面对与死亡抗衡,对她做了无数个心肺复苏都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看她离开,我对那种无力,那一瞬间死亡给我当头一棒,让我看到死亡的强大,面对死亡,我们脆弱到无计可施,连祷告的力量都没有。那一刻,直击我内心的并不是悲伤,而是死亡力量的强大与不可抗拒,让我呆滞了很久很久,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死亡,而我们其实什么都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我们都会死“这个事实,然后继续活好还活着的每一天。
第二章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面对过家人、朋友的离去,让我不得不去面对死亡,让我无处可逃,只能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的光明。但是面对别人的死亡,我虽然震惊,但是我从未觉得与我的生命有任何关系,我总是认为我是那个特殊者,死亡不会找到我,我是永生的,也许听上去很可笑,但是在内心深处确实如此。这样也许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君王都要别人叫他们”万岁 万岁 万万岁“。而真正让我知道我也会死,死亡属于我,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故事,让我那么渴望活下去。那是大学时,与朋友一同出游,在湖边漫步,至今我依旧记得那条崎岖的湖边小路,大大小小的石块围绕着湖水,而我就在和朋友打闹间,跌入湖中,湖水并不深,但是我的头,重重的摔在大石上,那一瞬间,我听到了我的大脑一声鸣响,在我有意识的情况下,我感觉到了自己一片空白,失去意识,那一瞬间我想了两件事:完了,我这是要死了;不行,我不能死,我要活下去。我一直秉持着这个想法,不知道过了多久,我醒过来了,被朋友送去医院,经过检查我只是脑震荡,但是医生告诉我,我很幸运,因为首先退潮期,湖边水很少,所以我没有被淹;其次,我碰到那块石头,正好是很平坦的那一块,且我大脑被摔到的位置离”脑膜中动脉“就差3cm。至今我回忆起那一刻,并没有觉得面对死亡,我很恐惧,只是清晰的记得且能感受到,我那想要活下去的愿望是那么强烈。通过那件事,我清醒的意识到,我不是特殊者,死亡对于每个人都很公平,它会出现在生命路途中的每一个环节,而我们永远不知道它在哪一站等待着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恐惧的,只有对于生的渴望,对于想活下去的嘶吼,因为除了渴望,我们什么都做不了。正如这句诗中所述“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向着光明的消失,怒吼吧,怒吼吧)”。
第三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虽然直面过死亡,但是除了要努力活着以外,内心依旧萦绕着一些焦虑,那种焦虑来源于并非身体离开这个世界,而是“我”的消失。此前一直困惑于此,直到我的朋友推荐我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同时与好友就此书讨论良久,自此略微清晰,原来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并不只是身体的消亡,而是“我”和“我的关系”消失在这个世界,是我的不存在,这才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小说中,女主角萨利娜最后独自一个人的场景,让她感受到生命真正不能承受的是轻,是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而不是媚俗。还记得前段时间的一部动画片——寻梦环游记,深深的触动着我,这其中的一个片段就是如果被家人遗忘,那么死去的人就真正的消失了。因此死亡带给我们的焦虑并不是身体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恐惧,或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对于“我”的不存在,这才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进而在现在贩卖焦虑的社会,为什么年轻人、中年人都匆匆忙忙进入焦虑,不是因为对于死亡的恐惧,而是对于“我”不存在的恐惧。例如焦虑的大龄剩女,萦绕在她们心中的焦虑,归根到底就是死亡焦虑,因为随着生命的流逝,没有稳固的关系,那么“我“的存在就会受到威胁。又如工作狂的生活,也是对于死亡的焦虑,因为担心”我“没有价值进而被抛弃,没有存在的意义,进而疯狂工作,避免焦虑。
当我们直面种种焦虑,其根源也许就是对于”死亡“的焦虑,而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对于死亡,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面对死亡,接受我们都会死的事实,然后活下去,最后再用一首诗结尾。
Do not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温和的进入那个良夜)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白昼将尽,暮年仍应燃烧咆哮)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向着光明的消失,怒吼吧,怒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