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林
这篇文章,源自我的亲身经历与心路历程。在探索与“买衣服”相关问题的过程中,我有很多的思考与心得,把它们写成了一个系列,这是第一篇,欢迎大家关注阅读。
我有多年的网购经历,其中绝大多数消费都花在了买衣服上——很大一部分是童装。
我非常喜欢给孩子买衣服,每逢换季,总会冲动地买下很多,孩子穿不完,很多衣服过季了还没拆吊牌,非常浪费。
今年年初,我再次下了狠心,给自己制定了“减”的计划——非必要不买衣服——省省钱也腾腾空间。
结果,换季的诱惑太大了——谁能理解那种感觉?新衣服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似的,不买的话似乎生命都跟着黯淡了——总之,我又没控制住自己,浏连于各个店铺之间,几天内哗啦哗啦入手了好几十件。
就这样,我一边责备自己浪费,一边又无法克制购买欲。即便自己很穷,仍无法理性购物。买完一批衣服之后,短暂地消停一段时间,不久又会故态复萌,总是如此反复。
“小孩子穿不下好,长大了再穿就行”
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我童年时期,在穿衣方面比较匮乏。
那时,我妈认为童年只是“成年的过渡期”——毫无意义、浪费时间又无法跳过。再加上家里条件不太好,于是她能省则省,极少给我买衣服。
大多数时候,我都是穿别人的剩衣服——不好看,有些还不合身。
偶尔买一件,不是样式太丑就是质量不行。比如裙子吧,含棉量太低,穿在身上轻飘飘不垂顺,总之,实在没办法照顾到身为小孩子的我的尊严。
在别人都干净整齐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独一份地又丑又旧,简直是反向的鹤立鸡群,太显眼了。
一开始,我非常不服气,对小伙伴们说:“我家钱可多了,就是不花而已。”,以此来维护自己小小的自尊心。
可慢慢地,我也觉得自己“又丑又旧”,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性格由外向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张狂与放肆。
过了这么多年,那种感觉仍然清晰。即使长大之后,我发现自己并不丑,但仍无法轻易改变那份悲观的自我认知。
命运无意识的轮回
小时候,我对旧衣服深恶痛绝,但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也无意识地重复了自己的童年模式。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也觉得孩子长得快,频繁买衣服实在好浪费。
于是,像我妈对待我一样,我也会捡人家的旧衣服给孩子穿。
直到有一次,某人拿来一包衣服,一件件捡给我看,说:
“看这件衣服多好,只是少个拉链而已。这条裤子只穿了一次,划了个洞而已,怎么样,不错吧?”
人家不要的旧衣服,到我们这儿竟成了“好东西”,还值得显摆一下呢。我意识到,如当年一样,我和女儿被归入了“不配得到好东西”那一类。
我重复了自己的童年模式,成了我妈那样的妈妈,但还好,女儿还很小,改正还不晚。
于是,自此之后,我彻底拒收旧衣服,开始了“买买买”之路。
“剁手”,购物后的罪恶感
最初的时候,我基本不给孩子买衣服,也感觉不到什么购物欲。
而在拒收旧衣服,开始决定买新衣服之后,闸门打开,购物欲呼啦啦地一下子涌出来了,摧枯拉朽势不可挡。
自此之后,我开始成批地买衣服,每次取快递都是一大包,像进货一般。
就这样,清理完旧衣服,家里又堆满了新衣服。尽管如此,每次看到新鲜款式,心里还是会痒痒,不买的话会记挂好久,简直可说是“牵肠挂肚”。
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总买衣服不仅占地方,关键还穿不完。
就算“买买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童年的匮乏感,我也实在没有厚实的家底供自己任性妄为,每次买超过实际需要的衣服,我都会觉得自己浪费。
对我来说,“罪恶感”总是与“购物欲”形影相随,相互撕扯。当罪恶感分量更重时,购物欲便受到了压制;释放自己的购物欲之后,我又绝对会产生罪恶感。
所以,我深深地理解了,为什么大家称购物为“剁手”——买完之后,人会自责,“恨不得剁了这只购物的手”——虽是开玩笑,但不得不说,这个词太形象了。
“想买”,是自我疗愈的契机
过往的经历让我知道,一味地压制购物欲,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反弹——前期强忍着不花钱,后期往往会“报复性购物”,花得更多。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没有再禁止自己买东西。相反地,我彻底敞开了限制,在能力范围内,允许自己买心仪的任何东西,想看看真的放任自己会怎样。
与此同时,我非常认真地在觉察自己,我发现,在买东西时,我会有一种心动感,用语言来表达就是:“我要摆脱过去,过一种有尊严的、整洁有序的生活”。
我意识到,至少对我来说,购物欲源自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出现,是身体发出的“自我拯救”的信号,代表我有机会疗愈过去的匮乏。
也就是说,我买东西,并不是想“浪费钱”,只是因为向往美好。把“物的问题”等同于“钱的问题”,这也是大多数人在购物上的错误看法之一。
所以,有“购物欲”是好事,完全不必要把它看作洪水猛兽。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人也不可能一味顺应欲望去买东西。
那么,怎么才能既做到理智消费,又修复自己的匮乏感呢?下篇文章会继续分享,欢迎大家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