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情和其他感情起了冲突时,我该如何选择?
当家庭和事业不可协调时,我又该如何权衡?
我清楚地知道,家之一字在我心中的地位;我也无比明白,那些亲人对我的爱和支持。
但是在面临这种轻重选择利弊权衡时,我无法洞悉,也无法知晓对错。
我守朋友的约,错了吗?这没错,它证明了我守信,我不是一个放别人鸽子的人,朋友的情谊值得我的尊重和守诺。可它就对了吗?我不顾亲人的到来将它置之于后,没有将亲人放在第一位,辜负外公对我的好,它也错了。
“百善孝为先”,真的是如此吗?我不懂。那就先换个角度来说吧。
记得之前看到一集奇葩说,其中有一个辩题叫做爸爸每周没有陪够孩子12个小时应不应该取消爸爸称号?我觉得这集给父母和孩子打出了一个精彩的辩论。但可能就像晓松老师说的那样,反方有点不接地气,而且又没人有孩子,也就没有当过父母的经验,所以输了,输给了差不多都是父母的正方。
在最后薛教授提出了重点所在,他很不明白为什么正方双方都没有提到“有效陪伴”这个名词。是啊,“有效陪伴”,什么叫有效陪伴?在我以为,它是父母和孩子都自愿陪伴彼此,且能够给彼此带来平静的幸福,即能体验到岁月静好。
亲情里边,父母对孩子尚且如此,又能要求孩子对父母有多尽孝、尽多少孝呢?我想,这里也需要提出一个“有效尽孝,尽有效孝”的概念。父母,孩子,都对此“孝事”不吝嘉许,父母开心的同时孩子也有收获,我想这才是尽孝!
在这个发展速度无限加快的社会,我们很多人的生活都进入了快生活的节奏,像一场赛跑,谁都怕掉队,谁都怕是跑在最后的一个。父母有父母的隐忧,孩子有孩子的新愁;父母怕把隐忧带给孩子,孩子怕给父母愁上加愁。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的亲情表达得无比奇怪。打是亲骂是爱,爱到深处用脚踹?我爱你,我关心你,还不能让你知道?我爱你,所以我要管你,你的一切都要听我的?等等......
为什么要这样子?为什么我们要在亲情的保护伞下活得如此压抑?就因为它曾经乃至现在一直保护着我们,我们就要一直待在这个保护伞下吗?不是的,人终究要自己长大的。结婚前,我们和父母是一个家;结婚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这把伞曾为我们遮风避雨,所以我们也要护它一生平安。我们应该成为一把更大更坚韧的伞,去为我们所爱遮风挡雨,而不是一直待在那把伞下,直至破烂溃旧。
沟通是解决表达问题的良好渠道。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双方都通通把这条道给堵死了。我们很奇怪,为什么我们把客气都留给陌生人,而把坏脾气都留给了家里?因为不愿沟通。我们仅剩的一种对家人表达爱的方式就是闹!吵!吵闹到结束,大家都后悔莫及,愧疚深藏于心,还是不会表达,没有一句对不起和抱歉,有的只是略带冷漠的关心和颤颤巍巍的和好。
有必要吗?矛盾能停吗?吵架能消吗?大家就不能坐下来好好聊聊吗?
父母手指着孩子的脑袋问,“为什么我说的你都听不进去?”
孩子皱着眉撺着手叹息,“为什么你们总听不懂我的话呢?”
于是,大家都不想说,也就都不开口。大家都知道,说多错多,不如不说。沟通就没了后续。
如果大家都不想说,不妨先都冷静冷静,试想如果亲情没被我们如此看重,大家都有自己精彩的生活要过,我们谁也不特别关心谁的生活,所以也不会迁就,那样子会不会就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矛盾,即障碍,解除了,沟通的桥梁自然而然就衔接上了。
这样,也许亲情比此前更加深厚,因为你是我的后盾,我是你的前锋,我们长江后浪推前浪,大家一起都来浪,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