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制作我的小乐器
一、教材分析
《制作我的小乐器》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小乐器,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制作小乐器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声音科学知识的理解。本课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但部分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此外,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教师需要提前准备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声音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
1、 收集一些关于声音和乐器的资料,可以通过书籍、互联网或请教音乐老师等方式进行。
2、 准备制作小乐器所需的材料,如各种废旧物品(如纸盒、塑料瓶、易拉罐、橡皮筋、木材等)、剪刀、胶水、胶带、绳子等。
3、 准备好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4、 找一个安静、宽敞的地方作为制作场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音乐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那你们知道音乐是怎么产生的吗?其实,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乐器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让物体振动,从而发出美妙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作属于我们自己的小乐器吧!
(二)知识讲解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我拿出一个小鼓,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屑,然后用鼓槌敲击鼓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对啦,小纸屑在鼓面上跳动起来了。这是因为鼓面在受到敲击时产生了振动,从而使小纸屑也跟着跳动起来。声音就是这样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然后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
(2)那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呢?大家可以举手发言哦!有的同学说拍手会发出声音,这是因为手掌的振动;还有的同学说敲桌子也会发出声音,这是因为桌子的振动。大家说得都非常好!
2、 不同材料和结构对声音的影响
(1)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我准备了三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然后,我用筷子依次敲击这三个杯子,同学们听听看,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大家听出来了吗?装水最少的杯子发出的声音比较清脆,装水最多的杯子发出的声音比较沉闷。这是因为杯子里的水的量不同,导致杯子的振动频率不同,从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2)那同学们再想一想,不同材料制作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我们来试试吧!我这里有一个木制的快板和一个塑料的响板,我分别用它们来敲击一下,大家听听看,它们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发现,木制的快板发出的声音比较厚重,塑料的响板发出的声音比较清脆。这是因为木材和塑料的材质不同,它们的振动特性也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三)设计小乐器
1、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声音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设计自己的小乐器了。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你想要制作什么样的小乐器呢?是弦乐器、管乐器还是打击乐器呢?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想法画在纸上。
2、 在设计小乐器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乐器的类型和结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材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乐器类型和结构。比如,如果我们想要制作一个弦乐器,可以考虑用橡皮筋作为弦,用纸盒作为共鸣箱;如果想要制作一个管乐器,可以考虑用塑料瓶作为管身,用纸片作为簧片。
(2)材料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制作小乐器的关键。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如纸盒、塑料瓶、易拉罐、木材等,也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材料,如橡皮筋、绳子、胶水等。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材料的质地、硬度、弹性等因素,以及它们对声音的影响。
(3)乐器的外观:我们的小乐器不仅要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还要有一个漂亮的外观。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一个独特的小乐器。
(四)制作小乐器
1、 设计好了小乐器,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动手制作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图纸,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开始制作自己的小乐器。在制作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要小心操作。
2、 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小组想要制作一个橡皮筋吉他。他们先用一个纸盒作为共鸣箱,然后在纸盒的两端分别钻了两个小孔,把橡皮筋穿过小孔,固定在纸盒上。可是,当他们试着弹奏这个橡皮筋吉他时,发现声音并不是很响亮。于是,他们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橡皮筋的松紧度不一致,而且纸盒的共鸣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他们经过多次调整,终于制作出了一个声音响亮、音色优美的橡皮筋吉他。
3、 在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问题,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我们要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
(五)调试小乐器
1、 小乐器制作完成后,我们还需要对它进行调试,以达到最佳的音效。同学们可以试着弹奏或敲击自己的小乐器,听听它的声音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如果声音不理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调整乐器的结构:比如,对于弦乐器,我们可以调整弦的松紧度;对于管乐器,我们可以调整管的长度或口径;对于打击乐器,我们可以调整打击面的材质或大小。
(2)调整材料的特性:比如,对于共鸣箱,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材质的材料来改变共鸣效果;对于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粗细或材质的橡皮筋来改变音色。
2、 有一个小组制作了一个简易的鼓。他们用一个塑料桶作为鼓身,用一张塑料薄膜作为鼓面。可是,当他们敲击这个鼓时,发现声音很沉闷,没有节奏感。后来,他们发现是塑料薄膜的张力不够,于是他们在塑料薄膜上涂了一些胶水,增加了它的张力。经过这样的调整,这个简易鼓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加响亮、有节奏感了。
(六)展示与评价
1、 现在,我们的小乐器都制作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展示我们的成果的时候了。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小组制作的小乐器,并介绍一下它的设计理念、制作过程和特点。
2、 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并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乐器的创意:评价乐器的设计是否新颖、独特,是否有创意。
(2)乐器的制作工艺:评价乐器的制作是否精细、美观,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乐器的音效:评价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否好听、响亮,是否符合预期。
3、 老师也会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七)拓展与延伸
1、 同学们,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小乐器,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其实,音乐的世界是非常广阔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发现更多关于音乐和声音的奥秘。比如,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更多种类的小乐器,或者研究一下如何通过改变乐器的结构和材料来改变声音的音调和音色。
2、 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个小乐队,用我们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演奏一些简单的音乐。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五、课堂总结
1、 回顾制作小乐器的过程,总结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总结不同材料和结构对声音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原理来设计和制作小乐器。
3、 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对音乐和科学的新认识。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音乐和图片的展示,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制作活动中。
2.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学会了制作小乐器,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展示与分享环节,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了提升,促进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足之处
1. 个别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2. 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的作品未能充分展示,有些学生感到遗憾。
3. 在总结和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回顾不够全面,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