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时候,在课改中国行网络平台上听了高子阳老师执教的《落花生》,对他独具匠心的教学构思由衷地感到叹服。还为此进行了这样的反思:
【1、虽然只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老师却要读很多本书,才能上得如此通透。在这节课中高老师推荐的几本书都是他读过的,所以才能把几本书中相关的东西融入到这节课中去。
2、学生会的不教,只教学生不会的。在交流四个问题时,“借物喻人”本来是老师要教的,但学生自己已经提出来了,所以高老师就不教了。后面的“详略得当”学生没有交流到的,高老师就带着学生一起来学习。
3、一节课中体现着“大语文观”。由落花生走进作者许地山,由落花生了解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由落花生学习写作智慧,由落花生感悟做人道理和父母教育孩子的智慧,写好落花生要读很多有关落花生的书。
真正把一篇课文弄通透,真的很难。生字词、作者、背景、写作方法、与之相关的整本书等,需要下真功夫才行。】
这段时间在准备五年级上册的教案,刚好第一单元第二课就是《落花生》。在反复的朗读课文和翻看教学用书后,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生字词自不必说,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这四个教学目标也是紧紧围绕课后问题设计的。如果依照这四个教学目标来衡量高子阳老师执教的《落花生》的话,似乎这节课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分角色朗读”在高子阳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呈现;“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因学生回答出来了而一略而过;课后习题的仿写亦没有放在课后作业中。那高子阳老师的这节课到底是节好课还是不好的课呢?如果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来看,这节课是没有很好地落实语文要素的;但我们从高子阳老师真实的课堂、学生的表现,似乎都认为这是一节好课。这貌似很让我迷惑:我不是前后矛盾吗?细细想来,我又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1、高子阳老师提倡的是“把课文教得更通透”,所以这节课中他更多的是在倡导“一文一书,一文多书”的深度教学,让课堂的学习内容更丰富。
2、在第一次反思中,我提到“学生会的不教,只教学生不会的。在交流四个问题时,“借物喻人”本来是老师要教的,但学生自己已经提出来了,所以高老师就不教了。”现在再想想,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出来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是不是就代表所有的学生都会了呢?“借物喻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这样蜻蜓点水一略而过真的合适吗?我觉得课堂不应该是个别优等学生的舞台,应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或大多数学生弄会了才是真正地让学生学会了。回顾自己的课堂,其实这方面的问题也挺突出的。作为老师,自己抛出一个有难度的问题或重点问题,有优秀学生或个别学生回答出来了,就自认为这个问题学生已经掌握住了,其实真正掌握的学生只是寥寥数人。这在后续的练习或测试中我们会得以印证。我们总是在自问:课堂上已经讲过了呀,学生怎么还是不会呢?课堂上学生明明会了呀,怎么一做题还是不会呢?我分析了一下,认为有这几个原因:一是课堂上的确老师讲到了,但一部分学生上课是没有认真听讲的;二是课堂上讲的还不够透彻、扎实,关注的学生面太窄,只关注了优等生忽略了学困生。所以教学的重难点还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理解、体会、操练,这样印象才会深刻。向课堂要质量,不仅仅是这节课设计的多么多么巧妙,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学得真实,学得扎实。说实话,我很讨厌那种做秀课,展示出来的课堂是那么出采,学生配合地是那么天衣无缝,热烈的掌声之后,不禁让我汗颜: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吗?学生的语言能这么精彩吗?甚至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怪现象:一个课讲得很精彩的老师,学生的纪律、学生的成绩却并不尽如人意。背后原因值得好好反思。
3、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么我们现在老师所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和新教材所选的每篇文章及课后问题,这些是不是都有待完善呢?每单元的语文要素,每篇文章所设定好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就是最适切的呢?语文教学教无定法,如果仅仅从语文要素这个标准去界定一节课好与坏,似乎我们的语文课堂就难以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如果又毫无纲领地漫无边际地教学,也难以达成想要达成的目标。我想,语文教学就要有“大语文观”,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宽延伸,既丰富课堂内容又不失偏颇。
4、“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语文教学,对于一个单元一篇文章,每个专家都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设计不同的理念,该何去何从,这也是我挺大的一个困惑。今天听这个专家这样讲,明天听那个专家那样讲,到底哪个好。每个专家都讲得很好,都有自己独特的见地。我想无论风往哪儿吹,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学会倾听,善于交际,终生阅读,说好普通话,写一手好字,写一篇好文章。选择适合自己的吧,一步一个脚印,也许就是最好的。